衞生署聘12名非本地培訓牙醫 澳洲執業回流港人:一直冀在港服務
本港牙醫人手嚴重不足,政府早前通過《牙醫註冊條例》修例,今年1月1日起增設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的機制。衞生署今日(9日)表示,經過嚴格篩選後,已招聘12名非本地培訓牙醫,首批共3名牙醫已在3月10日在衞生署牙科診所工作,並已獲牙醫管理局(牙管局)批出有限度註冊。
該三位非本地培訓牙醫均曾在香港生活,其中兩人在內地讀書並成為牙醫,另一名牙醫黎頌基曾在外國執業,他說回流香港最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家庭,二是香港是他最有歸屬感的地方,「喺香港服務一直係心願。」
逾90人申請僅半數符合資格 其中12名牙醫入選分批投入服務
衞生署牙科服務主任顧問醫生許美賢表示,去年9月底已收到90多份申請,當中合資格人士來自世界各地,遠至南非、西班牙亦有,他們都是在香港成長,然後到外國發展的人士。本港牙醫空缺率有約2成,即80多個職位,許美賢指絕對有空間再招聘人手,當局亦一直全年招聘。
她說未來會與牙管局密切聯繫,希望在處理非本地培訓牙醫的來港申請時,可令註冊及審批過程加快,亦爭取第二批牙醫在今年第二季來港服務。至於現時衞生署發出聘書予12位畢業於內地、英國、西班牙和南非的非本地培訓牙醫,曾於內地、英國、澳洲和南非等地執業。
至於招聘要求,許美賢表示語言是其中一個主要考慮,因為香港「最主流嘅母語都係廣東話」,其次是申請人的專業資格,如需要至少一年臨床經驗等;申請人的人品亦很重要,需要申報證明其品格良好。
她續說,新途徑幫助了很多港人回流服務香港。至於為何最終只面試了50多人,又只聘請了12名牙醫,她指90多位申請人只有一半符合資格,最終挑選了能完全勝任的申請人。
衞生署牙科顧問醫生(運作)李筱雯補充道,署方雖然收到好踴躍的反應,但希望可以聘請到能盡快投入服務的醫生,而未能獲聘的申請人,主要都是未能出示有效的證明文件。現時會將非本地培訓牙醫調派去11間提供牙科街症的衞生署牙科診所,好讓他們適應香港工作流程。非本地培訓牙醫在衞生署牙科診所服務5年後,便可申請正式註冊,被問到擔不擔心有醫生將衞生署牙科診所當作轉往私營機構的跳板時,李筱雯便說不論公營或是私營「都係對香港好」,因為修例都是希望吸引更多牙醫來港服務港人。
首批三牙醫均在港成長 曾到內地、澳洲升學及執業
非本地培訓牙醫章君蕩早年在香港讀書,然後再回北京等地升學,由接觸臨床至今有8年牙科經驗。她表示回港工作主要是想有多些時間與家人一起,而且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很榮幸可以在港工作,加入衞生署。
她以往在內地的公立醫院負責專科,來港後便需負責牙科全科及街症,對此,章君蕩認為工作更全面,令她有成就感,同時感到幸運,因為署方為他們提供治療流程等培訓,未來會珍惜這個機會。她又說,有同為牙醫、現正在內地執業的港人朋友未能成功申請來港,認為他們需要「更努力去嘗試(Need to try harder)」。
由澳洲回流的牙醫黎頌基則有30多年臨床經驗,2007年由英國遷居澳洲,並在當地昆士蘭一些較偏遠地方私人執業2年。他指回歸香港有好多原因,其一是家庭因素,第二是「喺香港服務一直係心願」,而香港亦是他最有歸屬感的地方。
黎頌基表示,雖然回港只有一個月,但已十分適應,同事亦給予幫助,而香港的牙科設備等與國際並沒分別,亦有助他適應。他承認在香港工作是有壓力,但他認為在任何地方都會有壓力,香港生活節奏與他在外國不同,但就較方便,未來希望以專業及經驗貢獻香港。
洪慧儀表示自幼在香港讀書,後來到四川讀了3年碩士,在私營機構有4年牙醫臨床經驗,她表示從新聞得知香港牙醫有空缺,後來看到衞生署有招聘計劃,於是抱住不妨一試的心態去申請。
洪慧儀說,現時同樣需負責牙科全科治療以及牙科街症,剛上班時怕不適應,因為在內地最主要以普通話與病人溝通,而不是廣東話,但現時已沒有溝通困難,上司亦很願意指導,加上署方提供了一星期培訓,如幫助他們熟習電腦系統等。她認為與內地相比,香港病人數量較多。此外,在向衞生署提交申請時,需要提供學業及專業證明等文件,大多需要書面文件,等候官方批出證明需時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