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壓|港大研發臨床工具 助醫生識別腦出血高風險患者

撰文:洪戩昊
出版:更新: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HKUStroke)的團隊成功研發臨床「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工具,協助醫生有效識別腦出血高風險患者,並及早處方三重抗高血壓藥物。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神經學》(Neurology)發表。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及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HKUStroke)的團隊成功研發臨床「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工具。(周令知攝)

團隊整合462名來自瑪麗醫院腦出血患者的數據,挑選適合3種降壓藥治療的患者,並經3間醫院大約200名病人驗證,成功研發「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工具,預計年底開始可以有病人參與評分機制。

「腦出血後用藥評分」包含5項簡單臨床指標,包括年齡、性別、腎功能、入院時血壓,以及是否患有缺血性心臟病。當評分達到既定指標,便可提早用藥控制血壓。團隊表示,透過新的評分工具,可協助醫護快速識別需要積極治療的患者,及時控制血壓、亦避免過度治療及藥物副作用的風險。

研發學生:高血壓藥未必適合所有患者

工具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HKU Stroke副總監張記暢指導兩名港大醫學院醫科生蘇政熹及楊倩婷共同研發。蘇政熹指,腦出血病人血壓通常較難控制,控制高血壓其中一個方法為需服用至少三種抗高血壓藥,但方法未必適合所有患者,若過度使用藥物可能會導致頭暈不適。

港大醫學院醫科生蘇政熹。(周令知攝)

張記暢補充指,現時控制腦出血病人在出血時的血壓多為先注射藥物,再轉用口服藥,然後逐步加藥。而部分病人在血壓達140,或不想加藥時,可能會導致血壓不受控制,而評分表可以更好地評估病人的用藥情況。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HKU Stroke副總監張記暢。(周令知攝)

港大研發遠程醫療App

此外,港大也研發了遠程醫療「風起航」App,希望可以通過控制好血壓,減少病人中風及死亡的風險。雖然研究尚未完成,但港大張記暢指,目前有38位病人已完成研究,結果顯示,在遠程醫療的介入下,高血壓控制率將提升高達88%。

港大研發了遠程醫療「風起航」App。(周令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