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不足「傷眼」 劏房童網課一年變「鴛鴦眼」一隻近視一隻正常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今日是兒童節,惟劏房學童在環境限制下,難保護靈魂之窗。一項調查發現,55%居於劏房的學童慣常在碌架床或走廊等光線不足地方,閲讀或使用電子產品;疫情持續,56.3%學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有家長表示,女兒只能於家中飯枱做功課,光線不足及疫情下轉為網課,短短一年,視力急速轉差,「其中一隻眼280度,仲有散光,另一隻眼就正常」
組織建議,港府應增加社區資源支援學童護眼,長遠則應改善本港不適切居所問題。

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建議,港府應增加社區資源支援學童護眼,長遠則應改善本港不適切居所問題。(陳淑霞攝)

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於去年5月至今年3月期間,成功透過問卷訪問近300名參與「童視未來放學童驗眼護眼計劃」的劏房學童家長,68%為小學或以下學童,當中小一至小三佔33.7%。

調查結果顯示,55%學童慣常在光線不足地方例如碌架床或走廊閲讀或使用電子產品;有24%學童為節省電費,即使室內光線不足,也不開燈或少開燈做功課;另有18.5%學童只能利用智能手機進行網上學習。

18%家長及48%學童不知視力變差是不能逆轉

調查結果又指,48%家長認為要做到室內光線充足有困難;另有18%家長及48%學童不知視力變差是不能逆轉狀況,81.5%受訪家長表示沒有資源定時為學童檢測視力。

調查另反映,疫情前已有一半學童有視力問題包括近視、散光或遠視,71%學童需佩戴眼鏡矯正視力。疫情持續下,56.3%學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當中4.3%學童需使用逾6小時。

阿楠(左二)表示,女兒現時就讀中一,短短一年間由視力良好,轉至「鴛鴦眼」。(陳淑霞攝)

家長阿楠表示,女兒現時就讀中一,短短一年間由視力良好,轉至「鴛鴦眼」,「其中一隻眼280度,仲有散光,另一隻眼就正常」,阿楠直言對大吃一驚。她續指,女兒在疫情下需要在家網上學習,放學後亦需上網完成功課,全日最少8小時使用iPad。

她又表示,一家三口居於劏房,惟有窗的房間狹小,女兒需移師客廳以摺枱做功課,「之前佢做功課張枱同櫈唔啱位,成日拎嚟拎去」,加上坐姿不良,長期使用電子產品下,相信與其視力轉差有關。

良好學習環境以有天然光為佳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黃小慧表示,一個良好學習環境以有天然光為佳,以及有適合的書寫及閲讀距離,惟基層家庭因經濟壓力及居所環境限制,學童或需在光線不足情況下在家學習,長遠會令眼睛受損。

她建議港府應盡快增建公屋,讓基層學童離開不適切居所,亦應向地區或者社福機構增撥資源,支援學童護眼需要,另呼籲地區學校、教會、小店或企業義務借出地方,予學童在充足光線環境,完成功課及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