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被二維碼超越? 技術總監透露未來構想 兩手空空即入閘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相信港人對八達通並不會感到陌生,八達通自1997年9月1日推出起,已陪伴港人渡過四份一個世紀。雖然八達通最先使用Sony研發的智能卡技術,甚至比日本JR鐵路公司搶先4至5年,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八達通亦面臨新掘起的競爭對手,近年中國內地流行二維碼電子支付,更被不少港人視為進步的象徵。
八達通技術總監甘志深在1995年加入地鐵公司,一直負責八達通技術範疇的工作。他透露,正密切關注蘋果公司的Ultra Wideband技術,「較為長遠啲想法係,將來過地鐵閘唔需要攞埋手機出嚟,你袋住手機埋去閘門就會打開。」
談到目前八達通的發展,他坦言在線上及App方面,確實有進步空間。但他亦指,八達通的理念為簡單易用,或因此令市民誤解,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為例,在市民簡單地嘟卡的背後,其實涉及複雜的計算,「將卡拍埋嘟就完成到,過程簡單,背後可能做埋一大輪嘢,先做到咁嘅效果。」

關注蘋果及三星新技術︰將來過地鐵閘唔需要攞埋手機出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就如馬拉松長跑,稍有不慎便會落後於人前。八達通繼去年登陸Apple Pay及Huawei Pay後,亦一直留意最新技術尋求突破。蘋果公司上月初宣布,現時搭載於iPhone 11的Ultra Wideband(UWB),將開放其技術規格給第三方晶片組廠商。

八達通技術總監甘志深透露,該技術能準確量度距離及方向,正密切關注是否能應用在非接觸式支式。「較為長遠啲想法係,將來過地鐵閘唔需要攞埋手機出嚟,你袋住手機埋去閘門就會打開。」但他強調,目前是初步研究階段,每日會密切留意該技術的最新發展。

倘若不久將來,八達通能夠運用該技術突破電子支付的形式,相信屆時市民對八達通的看法亦會再度改變,重回24年前獨樹一幟的創新形象。

相關閱讀︰面世24載 八達通推手講述前世今生 究竟「嘟」一聲係點構思?

▼點擊即看八達通逾20年來的產品發展▼

+3

其實在盛行手機電子支付前,八達通已設想到手機嘟卡的概念,故配合當時流行的Nokia 3310,推出八達通專用手機電池蓋。其後亦推出iPhone4專用的八達通手機背貼,更提供3種顏色選擇。不過近年中國內地流行二維碼電子支付,被不少港人視為進步的象徵,認為八達通不再像以往創新,究竟八達通是否已陷進停頓不前的困境呢?

簡單嘟卡的背後涉複雜計算

甘志深則回應指,其實八達通一直以來沒停止過改進的步伐,例如近年增加Apple Pay功能,並不斷完善手機App的功能。但八達通基於企業的保密協議,一些計劃在步進成熟階段前,不會向大眾透露過多消息。但他坦言,八達通在線上及App方面,確實有進步空間,「平心而論,有啲地方我哋的確可以做得更加好。」

甘志深續說,八達通的理念為簡單易用,或因此令市民誤解,「我哋唔會要個客做好多嘢,要撳好多個掣先做得到,盡量係簡單拍埋去。」他以「公共交通費用補貼」為例,在市民簡單地嘟卡的背後,其實涉及複雜的計算,才能確保有效及穩定運作。「將卡拍埋嘟就完成到,過程簡單,背後可能做埋一大輪嘢,先做到咁嘅效果。」

▼點擊即看各款八達通收款機 功用大不同▼

+4

八達通比日本JR鐵路公司搶先4至5年

甘志深於1995年加入地鐵公司,由首日工作開始已負責八達通的計劃。他指,八達通更是全球最先使用Sony研發的智能卡技術,甚至比日本JR鐵路公司搶先4至5年。他滔滔不絕講解背後的原理指,八達通內設的天線將電波轉化成電流,再儲存資料至晶片,其電流足夠於0.3秒完成安全認證,「好早期好早期智能卡係有電池喺入面,到我哋推出嘅時候唔需要電池,可以話係有部小電腦喺張卡入面。」

同時,八達通的產品亦一直推陳出新,甘志深均如數家珍逐一介紹,其中2000年推出八達通手錶,形容為重要的里程碑。當時八達通委託Sony製作縮小的裝置,如減短天線長度等,以便藏於手錶內。其後,八達通利用該技術於2005年推出迷你八達通卡,再於2007年推出八達通公仔鎖匙扣,當時大獲市民歡迎。

八達通技術總監甘志深於1997年9月2日,曾到九龍塘地鐵站觀察使用情況,並接受傳媒訪問。(八達通提供)

對上《風波裡的茶杯》感受深刻︰冇諗過作為IT人有咁嘅機會

從最初的3本計劃書至今,甘志深坦言在負責八達通計劃前,過往負責的產品僅服務數百人,現在則服務數百萬港人,為他帶來莫大的滿足感,因此慶幸當年加入地鐵公司。雖然當時的職位為「系統設計經理」,卻要「一腳踢」負責多個業務範疇,包括技術、公關、傳媒訪問,甚至到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

回首20多年,甘志深直言感受良多、往事歷歷在目,例如1997年9月2日八通達啟用翌日到九龍塘地鐵站接受傳媒圍訪。「睇返轉頭係好Valuable experience(有價值的經驗),冇諗過作為IT人有咁嘅機會,接觸好多唔同嘅人,涉獵到傳統IT以外嘅職責,冇諗過自己要上立法會解釋一啲野, 冇諗過要上大班(鄭經翰)嘅《風波裡的茶杯》。我上過兩次,亦冇諗過面對成班記者圍住做扑咪訪問,因為你講錯一句說話,就幾嚴重,當時未經過嚴謹嘅傳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