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聾人墮樓一年 遺孤質疑葵涌醫院涉醫療疏忽:只想還父公道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去年5月,患有抑鬱症的陳先生(化名)出院後一日,便由家中墮樓自殺身亡,其女兒、妹妹質疑葵涌醫院在治療過程時,主要以紙筆溝通,僅見過一次手語翻譯員,批評不了解陳先生的病情,認為事件涉醫療疏忽,一年來四處奔走,包括與院方開會、申請法援等,奈何處處碰壁,「只係希望可以還佢一個公道」,亦期望事件發生後,公立醫院有改善到聾人入院的流程,「如果真的重視,內部應該有更清晰指引,不想有更多類似的悲劇。」

陳先生女兒表示,陳於去年4月因失眠、頭痛等問題,在社區中心的手語翻譯員陪同下,到急症室求診,再被轉介至葵涌醫院留院觀察。她指,當時因疫情緣故,無法探訪父親,主診醫生只以紙筆溝通,了解其父情況,在住院一周後便向她說「情況OK」,認為可以出院。但由於家屬不放心,院方在要求下,才找到一名手語翻譯員協助治療,最後住院約兩周便出院,其時醫生表示患者情況穩定。

事隔一年,遺孤仍然質疑葵涌醫院涉醫療疏忽,望院友交代更多詳情。(黃詠榆攝)

延伸閱讀:自殺傾向聾啞男子出院後墮樓亡 家人斥葵涌醫院未手語問診有疏忽

陳憶述,接父親出院時已察覺到神情不妥,即日出現各種自殘行為,包括將頭部撞向升降機、回家後拿剪刀自殘,又交代其向老闆辭職,不斷以手語表達想「安樂死」,「同醫生講的是相反,醫生講他的情況是想快出院、上班。」她於翌日早上已即時聯絡醫院,惟父親不久便偷偷離開,墮樓身亡。

事發後,家屬曾與院方開會,惟陳先生妹妹指,院方未能釋除部分疑慮,包括曾協助治療的手語翻譯員姓名、資歷為何,目前正協助家屬的手語傳譯員朱憫謙亦質疑,患者學歷只有小四程度,單靠紙筆溝通,是否足以理解「自殺念頭」、「情緒低落」等字眼,亦不明白院方在最初時,為何不主動安排手語傳譯協助。

「龍耳」創辦人邵日贊(右)指,在是次事件上,反映到醫療體制中,對聾人支援不足,未來會繼續以司法程序追究。(黃詠榆攝)

家屬今年3月收到法援署通知,申請並不獲批,醫管局報告又引述了專家意見,認為不涉及醫療事故,目前仍在死因庭排期當中,「死因庭有權召集不同證人,希望可以還佢一個公道」。協助家屬的關注團體「龍耳」創辦人邵日贊指,在是次事件上,反映到醫療體制中,對聾人支援不足,未來會繼續以司法程序追究,亦促請醫管局交代事件發生後,有沒有改善到任何流程。

葵涌醫院:主要以紙筆及身體語言與病人溝通

葵涌醫院發言人回覆稱,一名58歲男病人於去年4月21日入住葵涌醫院,該院的醫療團隊在手語傳譯員的協助下,為病人進行詳細的診斷,並在住院期間,定時為病人進行評估及觀察其情緒狀況,包括:自殺風險評估及暴力風險評估。

醫院又指,由於該名病人是聾啞人士,醫療團隊主要以紙筆及身體語言與病人溝通,病人在過程中能理解問題,亦能透過書寫、手勢、點頭及搖頭等方式回應問題,表達自己的情況及需要,未有呈現精神紊亂,並願意接受治療。

葵涌醫院發言人回覆稱,一名58歲男病人於去年4月21日入住葵涌醫院,本院的醫療團隊在手語傳譯員的協助下,為病人進行詳細的診斷。(資料圖片)

另外,在病人要求下,院方曾向他提供視像探病服務。同時,院方亦多次與病人家屬進行電話溝通,以討論及講解治療方案。

其後,病人表達出院意願,經醫療團隊詳盡的評估後,認為病人情況穩定,沒有明顯自殺及暴力風險,適合出院,並再於出院前一日,安排手語傳譯員進行服務,同時聯絡病人家屬通知病人出院意願及商討其出院計劃,病人在家屬陪同下於2020年5月6日出院回家,惟未有回應該名手語翻譯員資歷為何。

醫管局則回覆指,公立醫院和診所主要通過服務承辦商傳譯員,為有需要的病人安排免費手語傳譯服務,若病人及醫院員工於治療或診症期間需要傳譯服務以方便溝通,可透過有關醫院或診所安排傳譯服務,又有為員工制訂安排傳譯服務程序的指引。醫院人員會按照每宗個案的需要或按病人要求,安排即場手語傳譯服務。

至於在緊急手語傳譯服務方面,傳譯員平均於一小時內到達現場,疫情其間,手語傳譯服務亦可以視像方式提供。如需覆診的病人,可於預約覆診時一併預約手語傳譯服務,方便與醫護人員溝通,過去三年提供的手語傳譯服務約共三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