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生態公園已復修5公頃濕地 首次繁殖黑翅長腳鷸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塱原是香港現時最大的連片淡水濕地,政府計劃把其核心地區約37公頃土地發展成自然生態公園,包括修復部分荒廢農地及旱田,增加約8公頃的濕地。
土木工程拓展署今日(28日)簡介復修工程,指已完成新增5公頃濕地的復修工作,並於今年4月至6月錄得12種雀鳥繁殖,包括首次在塱原繁殖的黑翅長腳鷸。
工程於年初被發現有農田被用作擺放建築材料,部份農田田壆更被夷平。署方回應指復修工程無可避免涉及機械,不等於破壞農地,亦有與長春社等團體討論修復措施。

圖中為於今年年初被發現疑有破壞情況的農田,現修復為淺水池。(鄭子峰攝)

土木工程拓展署正發展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不過工程於年初被發現有部份靠近石上河的農地,未有即時修復農田作生態保育之用,亦有農田被用作擺放建築材料,及有農田田壆被夷平。

漁護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陳倩慧今日回應事件,指涉事農地為荒廢農地,由於草生長得高,令農田與田基路的界線不清晰,當時工程包括清除雜草後繼續修復濕地。其後漁護署、土拓署及長春社等團體,有就修復工作作討論,包括保留農田的田基路,並於完工後修復,而部分農田亦已修復為淺水田。土拓署總工程師曹偉雄稱,工程無可避免涉及機械,但不等於破壞生態。

+2

新增8公頃濕地

土拓署於2019年年底展開工程,自然生態公園料有22公頃的濕地,而新增8公頃的濕地來自修復旱田、荒廢農地等,當中已完成5公頃的修復工作,餘下工程將包括興建田邊小屋作儲物用途。

漁護署於今年4月至6月期間,共紀錄到12種雀鳥於塱原繁殖,當中「黑翅長腳鷸」為首次於塱原繁殖,其餘的為彩鷸、白胸苦惡鳥等。

灌溉水道工程完成七成

其餘的修復工作包括種植稻米田供禾花雀遷徙,為牠們提供覓食及繁殖地方;修復及建造水滋田,以繁殖無脊椎生物為雀鳥提供食物;復修淺水池及建造鳥島,為雀鳥提供築巢及繁殖地方。

此外,工程包括改善原有灌溉水道,利用石籠及天然泥建造新的灌溉水道,並加設抽水井方便農民放置水泵,及有通道讓誤入水道的小動物可以離開。新的灌溉水道全長1.9公里,現已完成70%。

+4

訪客區將濃縮濕地生態環境

生態公園日後將分為三個區域,包括「生態區」、「農業區」及「訪客區」。署方稱工程進度理想,料可如期於2023年完工。而生態公園內設有的訪客區,將會濃縮濕地生態環境,以讓公眾認識。工程完成後,亦會聯絡原在塱原耕種的農夫,會優先安排他們於塱原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