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情緒易患「腸易激」 兩成家長患病 子女同現症狀

撰文:曾凱欣
出版:更新:

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為都市人常見功能性腸胃病,中文大學與輔導教師協會一項研究發現,近兩成半受訪學生及一成家長患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因腸胃問題引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情緒成為重要主因。研究亦發現,家長及子女無論在腸易激症狀、焦慮及抑鬱症狀上的嚴重程度均有明顯互相影響的關聯性。
疫情陰霾下,無論是家長或子女的情緒都受影響,負責是次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指出,近年腸易激的臨床個案明顯增加,有部分患者甚至需加重藥物控制病情。

研究發現近兩成半受訪學生及一成家長患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曾凱欣攝)

研究於今年四月以問卷形式進行,訪問來自七間、共232名家長及324名就讀中三至中六學生。發現近兩成半受訪學生及一成家長患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即受訪者於最近一星期因腹痛、腹脹、腹瀉等腸胃問題引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

胡志遠指出,全港約有28至30萬成年人患嚴重腸易激綜合症,大部分腸易激患者均於青少年時期,即15至20歲開始出現症狀。

胡志遠指出情緒影響是引致腸易激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曾凱欣攝)

「血清素」同時影響大腦及腸道

情緒影響是引致腸易激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胡志遠指,研究亦探討家長及學生有否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發現在青少年腸易激患者當中,超過一半有抑鬱症狀,近四成有焦慮症狀。另外,家長患者當中,則有四份一人出現抑壓症狀,三成人出現焦慮症狀。

胡志遠說,情緒及腸易激的關聯性非常高,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明顯;主要由於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及腸胃,若出現腸易激問題,出現抑鬱及焦慮的機會亦會上升,抑鬱及焦慮亦會為身體亮起警號,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成為惡性循環。

家長子女互相影響同患病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利用調查結果進行親子配對,發現受訪的215對親子中,家長和子女無論在腸易激症狀、焦慮及抑鬱症狀上的嚴重程度均有關聯性,當中兩成患腸易激的家長,其子女亦有相同症狀,即意味家庭成員間會因不同因素互相影響,以致出現腸易激,包括個人、家庭經濟及學業壓力等,當中經濟及學業壓力造成的影響在疫情下更見顯著。

疫情下產生負面情緒臨床個案增加

疫情下,學生需要留在家中改以網上上課,家長亦不時要在家工作。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表示,家長與子女都因此缺乏社交活動及朋輩支援,無法抒發個人情緒,加上對前景感到悲觀,增加雙方壓力及累積更多負面情緒。

何玉芬認為家長及學校的角色十分重要,建議家長應同時留意自己及子女的腸胃健康,當出現症狀時應留意其精神及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家長亦應提高警覺,當發現子女持續現腸胃問題應及早求醫,避免情況持續惡化。

胡志遠指,疫情下腸易激的臨床個案明顯增加,有部分患者甚至因病況更嚴重需要加重藥物,病者亦有年輕化趨勢,相信或與港人憂慮疫情及疫情帶來的焦慮壓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