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瞓捩頸」勿輕視 港大指特殊頸椎病可引起致命性神經損傷

撰文:黎倩婷
出版:更新:

小朋友頸痛、斜頸或「瞓捩頸」,若痛楚持續一星期不減,家長勿掉以輕心。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稱為「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的特殊小兒頸椎病,可導致頸部及面部畸形,甚至引起致命性神經損傷。
此頸椎病屬新醫學發現,七成患者為12歲或以下兒童,典型徵狀為頸痛、頭部傾側等,及早發現可用消炎藥物、外置頸部支架及入侵性下巴牽引等療法痊愈,切忌進行任何手法治療,病發三星期時便會出現初期頸椎結構性改變,因此專家促家長留意到兒童「瞓捩頸」時,應盡快尋求骨科醫生診治。

醫管局過去數年每年約有10宗相關個案,當中七成因延遲治療,令兒童由「寰樞椎旋轉脫位」惡化為「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張文智提醒,若自行強硬「扭頸」,可能會傷到鄰近關節,有機會傷害神經線。

張文智說,「寰樞椎旋轉脫位」(AARD)屬兒童脊椎畸形,於頸部第一和第二椎骨之間的異常旋轉脫位,多數患者為12歲或以下兒童,延誤治療後便有機會惡化至「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

Natalie曾患上 「枕骨寰樞椎旋轉脫位」(OAARD),因未有及早發現需要做牽引手術,現已康復。(黎倩婷攝)

Natalie在10歲時開始頸痛,頸痛前兩天有感冒症狀,頸部傾側,但醫生診斷為「瞓捩頸」,後來家長堅持照X光,才發現患上頸部問題。Natalie完成治療兩個多月後,發燒及淋巴發炎,兩周後頸部再次感到疼痛,醫生為她進行頸部牽引治療、帶金剛圈等,但情況仍未理想,最終需要做頸椎融合手術。現時Natalie的日常生活與其他小朋友無異。

張文智認為,Natalie第一次進行治療時,關節結構未完全回復正常,後來發燒便再次復發。12歲以下兒童的骨比較軟,一旦移位很快便造成結構性損傷。張續指,每年會有十多個案例向醫管局求醫,但有七成因延遲診斷惡化,最嚴重可令腦幹神經受損即時死亡。

四分一患者的發病原因不明

另一個案,張太太的女兒在9歲半時開始頸痛,當時曾向私家醫院、跌打師傅及物理治療師求醫,對方均表示只是「瞓捩頸」並無大礙,僅開止痛藥了事。但後來,張太太發現女兒頸痛情況越趨嚴重,「扭頭時更需要轉動全身」,頸部無法扭動,輾轉五個月後才獲得適當治療。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高日藍表示,此病的情況相對較難診斷且無法預防,四分一患者的發病原因不明,呼籲家長或醫務人員如發現兒童出現頸痛、斜頸等徵狀時,都應轉介專科跟進。在未接受適當評估前,切忌進行任何手法治療,例如脊骨療法、物理治療和傳統跌打治療,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