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共享計劃|新地申請涉濕地緩衝區 環團憂加高地積比抹煞保育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於2020年起接受申請,繼早前南豐發展就大埔一幅綠化地提出申請後,發展局再公布多兩宗申請,分別由新鴻基地產、恒基及會德豐提交。

當中新鴻基地產的申請涉及於元朗南生圍蠔洲路逾63萬平方呎土地。地點位於濕地緩衝區,過往曾申請興建低密度住宅,當時擬建的地積比率為0.34倍,而現時申請擬建私樓則調高地積比達2.15倍,大幅提升532%。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申請地點不但於濕地緩衝區,更與濕地保育區僅一步之遙,憂會影響候鳥生態。他又提到,政府仍未完成檢討濕地緩衝區的發展密度,若批出申請會令緩衝區「名存實亡」。

▼新鴻基地產「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申請▼

位於南生圍蠔洲路 三成為官地

發展局最新接獲的申請之一,由新鴻基地產提出,涉及於元朗南生圍蠔洲路的土地。面積為58,978平方米、即約63萬平方呎,當中約三成為官地。而位置處於濕地緩衝區範圍內,亦僅於濕地保育區的界線外。

曾申建57幢獨立屋

根據規劃署資料,涉及今次申請的用地於2017年曾經申請改劃發展低密度住宅,當時擬議的發展地積比率為0.34倍,擬建57幢樓高4層的住宅。當時社會有聲音反對申請,環團包括長春社、香港觀鳥會曾指有關發展會影響鳥類的飛行路線。不過,最終申請仍獲城規會通過。

此外,用地亦涉及另一宗改劃申請,當時申請人擬發展住宅,向城規會申請放寬建築物高度和地積比率限制,並作填土填塘及擬議挖土等工程。不過,申請人最後撤回有關申請。

申請地積比率調高至2.15倍

根據指引,現時若需要發展濕地緩衝區內的土地,發展商需要進行生態評估,並只可以用不多於0.4倍上蓋地積比率的低密度發展。而新地另一個於濕地緩衝區的項目、天水圍「Wetland Seasons Bay」,項目亦只以1.5倍地積比率發展。不過,新地今次申請的發展密度遠高於上述地積比率,根據新地提交申請,土地共享項目的私人發展部分擬以2.15倍地積比率發展,而公營房屋/「首置」部分更高達4.14倍。

南生圍一帶有不少改劃申請。(資料圖片)

環團:申請「先發制人」

早前有建制派議員曾提出打破生態限制,發展濕地緩衝區;而早前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指會研究提高濕地緩衝區內的發展地積比率。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批評,新地於政府未完成檢討前提交申請,而擬議的地積比率更高於之前的先例,猶如「先發制人」。

他指,地點不但位於濕地緩衝區,與濕地保育區更只是一步之遙,加上發展密度高,將影響鳥類飛行路線及覓食。由於南生圍一帶已有不少發展,若申請獲批更會為生態帶來累積影響。他批評,若政府批准有關申請,將令濕地緩衝區「名存實亡」。他又提到,項目涉及公營房屋,而有關部份的地地積比率更高達4.14倍,指發展商或以建公屋為名合理化有關申請。

▼恒基兆業及會德豐「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