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美容變毀容 水光注射滿臉針洞不褪 激光去斑痛楚生水泡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扮靚是女士天性,醫學美容近年備受追捧,但小心美容隨時變毀容!消委會接獲求助個案,女事主於美容院付3萬元購買水光注射療程,惟事後滿臉針洞印良久不褪,情緒備受困擾;亦有女士於下巴及太陽穴位置注射透明質酸後感劇痛,事後頭痛欲吐;另一事主激光定點去斑後,臉上出現水泡及紅印,紅腫痕癢,但未能就美容院提出的和解協議達成共識,追討賠償未果。
消委會提醒,此類美容程序雖標榜由註冊醫生進行,但入侵性美容療程風險高,注入物的劑量、針刺入皮膚層的深度,以及激光能量的控制,倘有偏差,有機會對身體造成永久傷害,消費者光顧前應三思而行,包括索取有關程序細節,以及了解相關潛在風險和併發症等。

近年「水光槍」、「水光針」等水光注射療程大行其道,亦有美容院標榜「無痛」,但消委會提醒,如消費者對於注射的化學物質成份未有充分認識,亦未全盤了解化學物質對身體的影響下,貿然打進皮膚將承受巨大風險。(消委會提供/資料圖片)

首宗個案事主陳小姐,於A美容院購買一個3萬元水光注射療程。打針當日,陳小姐談及過往注射同類型針劑經驗,表示當時醫生以針筒注射令她感到痛楚。A美容院職員聞言,則聲稱有一部針機儀器,注射效果均勻,痛楚亦較針筒注射少。事發當日,醫生替陳小姐以針機注射後,陳小姐面部紅腫,其額頭、兩邊面頰及下巴亦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細小針洞,職員及女醫生均表示紅腫和針洞於兩星期內會自然漸漸消失。

一排排針洞4個月未褪 事主情緒大受影響

事隔約一個月後,陳小姐面上紅腫已消散,惜一排排針洞仍然清晰可見,針洞亦似被注射物包圍著,感覺有一條條凸出的線留在面上。陳小姐非常擔心於是自行求診,皮膚科醫生解釋注射太淺層,使透明質酸仍停留在皮膚表層。陳小姐向A美容院反映後,按美容院醫生建議,使用熱能機加速溶解透明質酸,惟過了4個月,情況仍未好轉。

陳小姐直言,數月來情緒大受影響,對A美容院已徹底失去信心,要求消委會介入,雙方多番磋商後,A美容院最終同意退回全數款項予陳小姐,雙方亦簽署和解協議。

有女士注射透明質酸後,兩邊太陽穴位置出現腫痛,亦感頭痛及作嘔,家庭醫生診症後指,有機會是同一時間注射過高劑量所致。(消委會提供/資料圖片)

注射透明質酸後呼吸急促及作嘔

另一個案則涉及注射透明質酸後不適情況。事主李太以7200元購買了B美容院打針療程,包括於下巴及太陽穴位置分別注射1ml及3ml透明質酸。李太表示,當日注射約一半劑量時感到劇痛,並即時表達痛楚,美容院職員遂通知醫生稍為暫停,醫生等候約十秒便繼續注射。李太事後感到呼吸有點急促及作嘔,於美容院休息約半小時後才回家。

B美容院職員當晚透過手機訊息問候李太情況,她回覆稱兩邊太陽穴位置腫痛,感到頭痛及作嘔,她須服用成藥止痛,職員則提醒她使用冰敷緩和痛楚。

翌日,李太感到牙骹位置拉扯及異常痛楚,只能進食流質食物,於是徵詢家庭醫生意見,對方解釋有機會是同一時間注射過高劑量所致。李太於是向B美容院反映,職員建議交由美容院醫生跟進,並為她注射溶解針解決不適。

李太無奈按指示預約與美容院醫生會面,醫生首先於其手臂進行溶解針試針測試,惜試針後李太發現手臂出現紅印及眼晴附近皮膚腫脹不適,她懷疑自己對溶解針敏感,決定不再注射。李太遂聯絡消委會要求協助,經介入後,B美容院同意退回所有餘下療程費用及承擔李太的就診費用合共約$15,000。

定點去斑後臉長小水泡

上述兩宗個案成功追討有關損失,惟並非必然。麥小姐以9888元購買C美容院定點去斑療程,包5次皮秒激光及因子精華。療程後,麥小姐額頭感到痛楚並出現很多小水泡,職員聲稱是額頭皮膚較薄可能出現的情況,一般三日內可消除,並即時替她搽潤膚膏補救,更承諾進行下次療程時會多加留意。

麥小姐休息兩日後,發現未見改善,額頭有些水泡破了,面上明顯留有幾個長方形的紅印。C美容院安排麥小姐前往指定醫生就診,醫生提供了抗生素消炎膏,麥小姐用後表示雖然水泡消褪但仍又紅又癢,決定不再進行有關療程及要求退款。C美容院則指須簽署和解協議,始可辦理退款,麥小姐認為條文單方面保障C美容院,故拒絕簽署,並向消委會投訴。

消委會提到,消費爭議雙方可就如何解決爭議磋商,簽訂和解協議屬於其中一種可行方式,此舉可以清楚記錄協議細則,協議內容則視乎雙方意願。麥小姐關注C美容院草擬的協議條文複雜,亦看似只保障該公司的利益。消委會曾轉達麥小姐的意見,惟C美容院拒絕修改,並重申麥小姐須簽署和解協議才能全數退款。麥小姐則表示會考慮諮詢獨立法律意見,再作決定。

過往本港曾發生美容公司涉及入侵性醫學程序的嚴重及致命事故,包括DR醫學美容集團誤殺案。46歲女顧客於2012年接受一項名為CIK、聲稱可加強免疫力的療程後,細菌感染,最終因器官衰竭不治。涉案女醫生麥允齡最終判囚3年半。(資料圖片)

消委會指,首兩宗個案以針穿刺皮膚將化學物質注入皮膚層,但美容院推介此類針劑療程時,往往著重講解打針後塑造的面部效果,如消費者對於注射的化學物質成份未有充分認識,亦未全盤了解化學物質對身體影響下,貿然將之打進皮膚將承受巨大風險。

其次,穿刺過程有機會造成皮膚破損,如注射過程處理不當或環境設備欠衛生,均有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為美貌甘願冒險的消費者,縱使事先有心理準備承受注射過程的痛楚,卻無從估計注射後有可能出現的一切身體反應或後遺症,正如個案二事主接受注射後感到呼吸急促及作嘔,萬一消費者有潛藏的健康問題,有可能誘發其他嚴重情況危及健康。個案一及個案三的事主雖然忍痛完成美容療程,但事後皮膚分別留下一排排針洞及出現水泡,這不但影響外觀,對消費者身心構成影響,更要事主花上額外時間及金錢補救,皮膚能否回復原狀亦屬未知之數。

2018年,一名52歲女子於醫美診所打Botox後喪命。著名整形外科專科醫生李宏邦被控誤殺,案件將於今年11月24日續訊。(資料圖片)

同時,三宗個案都反映了進行針劑注射及高能量療程時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從注入物的劑量、針刺入皮膚層的深度,以及激光能量的控制,都應由具專業資格的醫生評估和進行,否則稍有差池,有機會對身體造成永久的傷害。

消委會續指,過往本港曾發生美容公司涉及入侵性醫學程序的嚴重及致命事故,促使政府就區分醫療程序及一般美容服務作出針對性研究。以上個案僅屬投訴的冰山一角,立法監管醫學美容實刻不容緩,包括應清晰界定醫療美容服務的定義,並且由從業員資歷、儀器標準,以至醫療處所和儀器操作員的資格定下法定準則和要求,始能加強消費者保障。

消委會:勿只著眼於宣稱的美容效果或療程推廣優惠

消委會提醒,政府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工作報告,列 明涉及注射的程序、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皮膚剝脫的程序、高壓氧氣治療和漂牙,只應由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施行。

消委會又指,美容療程名稱五花八門,消費者不宜只著眼於宣稱的美容效果或療程推廣優惠。如有興趣接受美容針劑注射,接受程序前,消費者應向美容服務提供者要求索取有關程序的細節,包括程序將會用甚麼儀器和物料,確保自己明白與程序相關的潛在風險和併發症;並可要求提供施行程序者姓名、資歷和施行該程序的經驗等資料;如美容服務提供者轉介醫生施行程序,消費者應緊記要求美容服務提供者以書面形式提供醫生全名,讓消費者能於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名冊中核查醫生的專業資格。如有疑問,可先諮詢專業醫療意見。

消費者亦應妥善保留單據及醫療紀錄,如有不適或皮膚出現異常狀況,消費者應盡快通知美容院。美容院一般會提供一些建議補救方案,然而消費者要謹慎衡量有關方案是否安全及切實可行,如有懷疑,應先考慮諮詢專業醫療意見。消費者求診前應先與美容院磋商醫療費用,部分美容院或會安排消費者於指定醫生診所就診,如消費者欲自行選擇醫生,則要詢問清楚費用會否由美容院承擔,並以書面為證,保留相關醫療紀錄,以備有需要時作為憑據。倘若消費者與美容院交涉無果,亦可聯絡消會按個案情況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