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強人放棄事業變4個兒子的母親 當寄養媽媽從無怨:越湊越有勁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原是互不相識陌生人,寄養媽媽與寄養小孩,萍水相逢成為「一家人」。一位兩子之母女強人,經營服裝生意18年,在商場奮鬥至近年有感忽略兒子成長,決心放下事業,在朋友影響下更加入寄養媽媽行列,突變「四個兒子的母親」。遇見了大B與細B(寄養小朋友化名),日常照顧要親力親為,大B更因發展較慢需多花心思,每日風雨不改帶他到樓下海邊走路訓練,但她從沒怨言:「唔辛苦,越湊越有衝勁。」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指,疫情下招收新寄養家庭比以往更困難,隨著現有寄養父母年紀漸大,需要新血加入,令更多小朋友可以受益。

成為寄養媽媽之後,吳太一下子成為了「四孩之母」。(梁鵬威攝)

自覺錯過大仔成長 決心全職照顧家庭

吳太做了服裝店老闆娘18年,在外是一位為家庭打拼的女強人,惟在大仔升上高中後,自省投放在兩位兒子的時間不足,思量一番後決定放棄事業,在家中任「全職媽媽」,不希望再錯過二仔成長歷程。受朋友影響下,吳太早年已有成為寄養家長的念頭,但一直未下定決心,當「全職媽媽」後發現有時間多了,在家人支持下,終付諸實行。

吳太與兩個寄養兒童,萍水相逢成為「一家人」。(梁鵬威攝)

風雨不改訓練大B 吳太:應承得做寄養媽媽就要做好

去年3月起,大B及細B先後來到吳家。吳太憶述,大B兩歲半時來到,因以前一直在院舍甚少與人接觸,發展較遲緩,行路、進食級數僅是「BB仔級」,口腔肌肉亦較弱,無法吃太硬的食物,她便多花心思,每日亦風雨不改,帶他到樓下海邊走路、訓練:「最初係咁喊,要拖下扶下,住咗一段時間後,腳仔有啲力。」原花4小時才能完成的路程,大B現時2小時就完成,吳太也感安慰。

「既然應承得當寄養媽媽,就要比心機做好,有健康先有能力做其他嘢。」為照顧4個男孩,吳太不時自我增值,如學習兒童情緒訓練管理,帶兩個寄養小朋友接受言語治療:「唔辛苦,越湊越有衝勁。」原本一家四口,如今添了2名新成員,吳太形容家庭變得更熱鬧開心,假日不時一同外出遊玩。

疫情影響寄養家庭加入 社工:需要生力軍

根據社會福利署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本港寄養家庭數目有953個。不過,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社工(寄養服務)雷翠蓮稱,以往加入的寄養父母,年紀慢慢變大及退休:「(寄養家庭)越嚟越少,但需要服務的小朋友無少到。」小朋友輪候寄養時間本已變得更長,過去一年多爆發疫情,招收新家庭更困難,因有人或擔心增加新成員影響防疫。

社工雷翠蓮稱,以往加入的寄養父母,年紀慢慢變大、退休,「數字越來越少,但需要服務的小朋友沒減少」(梁鵬威攝)

屋企大需有錢屬誤解 最重要是有心

雷翠蓮指,坊間常以為要當寄養家庭的門檻高,例如住所面積需很大、經濟條件需很好,但全是誤解:「最緊要係佢哋有心。」她舉例如吳太付出是比收獲少,但加入後會知道付出很值得,而不少寄養家庭是經朋友介紹加入,雷期望更多有心人加入,令小朋友可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