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食衞局擬要求僱主評核醫生4項核心才能 包括醫療知識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政府提出修例放寬引入海外醫生門檻,容許非本地培訓的醫生經「特別註冊」方式來港工作,在新方案下這些海外專科醫生只需受聘5年,期間被僱主評為表現稱職和令人滿意,便可免除考試,獲「正式註冊」。
不過,政府一直未公布評核的準則和方式,直到食物及衞生局今天(7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中才披露,政府計劃與四間公營醫療機構商討,在現有的評核制度中,加入一些醫生「共通的核心才能」以作考核,例如醫療知識應用、以病人為本的醫護服務、臨床診斷、誠信和團隊合作等。

食衞局向立法會呈交的文件表明,醫院管理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多年來已建立各自的制度以評核醫生表現,由於四間公營醫療機構的工作性質不同,例如有臨床、教學或研究工作,政府難以要求四間機構統一其評核 機制。

為了更客觀地評核特別註冊醫生的表現,食物及衞生局計劃與四間公營醫療機構商討,在他們現有的評核制度中,加入一些醫生共通的核心才能以作考核,例如醫療知識應用、以病人為本的醫護服務、臨床診斷、誠信和團隊合作等。

政府計劃與四間公營醫療機構商討,在現有的評核制度中,加入一些醫生「共通的核心才能」以作考核海外醫生。(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局方表示,亦計劃要求四間公營醫療機構須定時就特別註冊醫生的表現作評核,並適時給予意見,以確保醫生的表現稱職和令人滿意。局方指出,若有個別特別註冊醫生的表現未能令人滿意或令人信服其表現稱職,四間公營醫療機構將不予續約,令其無法符合取得正式註冊的條件。不過,文件未有列明「定時評核」是多久一次、如何才會獲評為「未能令人滿意或令人信服其表現稱職」等資料。

文件提到,2020/21年度醫管局的全職醫生整體流失率是4.1%,共有256名醫生離職,離職率最高的專科是婦產科,達6.4%;其次是眼科和放射科,各有6%。局方又預計,由今年度起至2025/26年度期間,共有412名醫生達到退休年齡。

局方表示,現時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的14間專科學院中,有9個已接受或願意接受非本地培訓醫生以進行專科培訓,包括社區醫學、急症、家庭醫學、內科、婦產科、眼科、兒科、病理學和精神病學。餘下5個尚未完全準備向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專科培訓的學院,是麻醉科、骨科、耳鼻喉科、放射科 和外科。

局方又指,截至今年9月1日,共有39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 在醫管局工作,其中17人已持有醫專認可專科資格,並獲聘為副顧問醫生。另外有7名有限度註冊醫生現正接受在職專科培訓,涉及急症、家庭醫學、內科 和兒科;另有1名有限度註冊醫生已完成急症科的專科培訓,並獲頒授醫專院士名銜。

局方在另一份文件提到,會在下一輪醫療專業人力推算工作中,考慮特別註冊制度的初步成效,並研究新制度如何有助紓緩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

政府醫生協會會長張刻勁表示,局方應同時交代由4間機構中的何人負責評核海外醫生,目前未知何人評核及他們的標準,難以評論制度是否客觀。他稱,正如特別註冊委員會成員名單都未清晰,一旦造成偏頗的決定,對大眾健康的保障未必是好事。他重申,醫生團體不是反對引入海外醫生,只是在未有具公信力的制度下倉卒引入大量非本地培訓的專科醫生,不但不能解決現時的問題,更可能衍生另一些問題,例如醫療水平下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