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發現廟宇高峰焚香期PM2.5超標近五倍 或損鄰近居民健康

撰文:曾凱欣
出版:更新:

嶺南大學日前進行有關本港廟宇焚香的研究,發現大部份廟宇於繁忙時段,廟內及廟宇正門外,微細懸浮粒子濃度均超出本港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
有個別廟宇於高峰時期的PM2.5指數,更達每立方米446微克,較本港75微克的限制標準超出近五倍。研究團隊憂慮,長遠而言會對健康構成影響,包括引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研究又發現,廟宇越多的地區,因呼吸系統疾病引致死亡的個案越多。

嶺南大學日前進行有關本港廟宇焚香的研究,發現大部份廟宇於繁忙時段,廟內及廟正門外的微細懸浮粒子濃度均超出本港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資料圖片)

香港現時共有約360多間廟宇,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日前進行有關本港廟宇焚香的研究。負責是次研究的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指,本地大部分廟宇鄰近住宅及學校,「直程喺隔離嗰一棟係學校」,廟內焚香帶來的空氣污染有機會影響區內市民。

王沛欣續指,焚香會產生大量懸浮粒子、一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長遠而言會對健康構成影響,包括引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

研究發現區內越多廟宇 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越高

研究根據2016年統計處數據,發現廟宇越多的地區,例如筲箕灣區內有5所廟宇,每100個人即有31人因呼吸系統疾病引致死亡,當中包括肺癌、哮喘等慢性疾病。但王強調,廟宇排放是估算城市空氣污染時不可忽略的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負責是次研究的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指,本地大部分廟宇鄰近住宅及學校。

廟宇高峰時期PM 2.5濃度超出標準近五倍

研究除了對比廟宇焚香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關係外,團隊亦於2020年1月至3月期間,分別於港島西、港島中、九龍西及九龍東五座人流較多的廟宇進行空氣監測。

廟宇的建築設計包括開放式、半開放式及封閉式,監測期為一至兩期間,研究會量度廟內、廟外及周邊環境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發現大部份廟宇於繁忙時段,廟內及廟宇正門外的PM 2.5濃度,均超出本港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當中有個別廟宇於高峰時期的PM2.5指數,達每立方米446微克,比本港75微克的限制標準超出近五倍。

有個別廟宇於高峰時期的PM2.5指數更達每立方米446微克,比本港75微克的限制標準超出近六倍(資料圖片)

倡鄰近居民裝空氣清新機、避免開窗

王沛欣建議,市民若居於廟宇鄰近,可在家中安裝空氣清新機,以及盡量避免開啟朝向廟宇方向的窗戶。她指,較接近民居的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廟宇,應減少戶外焚香次數,或只容許於特定日子或時間焚香;廟內亦可安裝霧化裝置,減少焚香煙霧擴散。另外,她建議政府於不同結構廟宇周邊更新城市規劃時,可制定相關指引,例如就民居及廟宇訂定適當的空間距離或抽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