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作燈籠恐失傳 花燈街細妹姐談傳承:大仔接父手好難得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老一輩的香港人,相信對全手工製燈籠不會感到陌生。但隨著時間過去,現在只餘少量傳統紙紮舖願意出售自製紙燈籠。在不久的將來,手製燈籠或會成為大家的集體回憶。

不少手工製作因製作費時,毛利低等難以傳承,位於大橋街市的「花燈街」近年每逢中秋均大熱,以手製燈籠聞名的冠香行香莊,每到近中秋便掛滿不少色彩繽紛、以不同動物造形製作的紙燈籠,整條巷弄都是花燈,大有節日氣氛。

店家為來自元朗圍村的黃健娣(細妹姐)一家,大兒子自小到店幫手,對繪畫有極濃興趣,早已決心承繼父親工藝。細妹姐說,「係好難得,全家人每年可以為同一件事去做,出九龍住都返嚟幫手,又做得開心,我都好感觸,個仔鐘意造燈籠,肯接手爸爸(生意)好難得。」

元朗大橋街市「花燈街」細妹姐一家人在那約40米的檔口擺放一列一列的燈籠,尤如置身動物園一樣。(鄭子峰攝)

中秋節快到,傳統一家團圓的日子,手執彩燈聚天倫是美事。元朗大橋街市「花燈街」細妹姐一家人在長約40米的檔口擺放一列一列的燈籠,令到訪者尤如置身動物園一樣,除了傳統的兔仔、金魚外,會發現海豚、公雞、金錢龜、蝴蝶、大象,閃閃發光很有趣。細妹姐笑著說,「好多都係我個仔創作,獨一無二設計架!」 他自家創作、製作的金菠蘿、飛龍燈籠也非常特別。

大橋街市燈籠街內擺有各式燈籠,老闆細妹姐兒子自家創作、製作的金菠蘿、飛龍燈籠也非常特別。(鄭子峰攝)

細妹姐與丈夫為元朗圍村人,二人育有三名兒子,在大橋街市內經營紙祭品檔口已37年,丈夫自細製造花炮維生,中秋節前會製造一個個傳統燈籠出售,年年如是。大兒子自小已在大橋街市與媽媽看檔口,又喜歡畫畫,近年已放棄本來的工作,專心與爸爸一同做燈籠,以傳統手藝養家,「大仔細細個已好鐘意爸爸,好痴爸爸,而家就跟一齊做野,好多諗頭。」

中秋節將至,大橋街市內檔口放滿傳統手製燈籠,特意前來的客人非常欣賞。老闆細妹姐感慨兒子願意承繼父親的工作,製作各式燈籠。(鄭子峰攝)
+4

細妹姐說,每年中秋後,休息一會,農曆九月已開始製造下一年的燈籠,疫情下港人留港過節,加上檔口近年有更多人留意,非常熱鬧,花燈供不應求,連同姨母、表姊妹等,一家數十人分工合作,男丁紮燈籠、女的負責門面應客人所需,每夜製造燈籠至凌晨去應市,近日每夜留在街市圍著吃飯,如像整個月在過中秋節一樣, 「全家人叫賣到聲都沙埋,都好開心。」

有Mirror粉絲帶了成員Ian的公仔前來大橋街市拍攝燈籠,玩得不亦樂乎。(鄭子峰攝)
+2
大橋街市燈籠街,細妹姐兒子製作子公雞燈籠,十分吸引。(梁煥敏攝)

細妹姐直言,要承接手工藝生意,要有本自條件及可延續的生計,由於家族本身有地方紮作、做工場,同時其他時間,檔口會出售節日用祭品維持,「手工品一個一個人手造,好花時間架!所以約100蚊200蚊一個唔太貴,公雞燈籠咁大隻180蚊,買鮮雞都一倍價錢啦!」又指賺錢為「年度性」,疫情過後,港人離港渡假,銷情料將回落,難以預早估算並囤積貨品。家人一心以「應節」團結,感觸良多,細妹姐說,「係好難得,全家人每年可以為同一件事去做,出九龍住都返嚟幫手,又做得開心,我都好感觸,個仔鐘意造燈籠,肯接爸爸手好難得。」

細妹姐與丈夫為元朗圍村人,二人育有三名兒子,在大橋街市內經營紙祭品檔口已37年,丈夫自細製造花炮維生,中秋節前會製造一個個傳統燈籠出售。(鄭子峰攝)

每一個傳統手藝,經歷時代洗禮,因承繼問題漸漸失傳。新時代下出路選擇較上一代多,下一代未必想延續,老一輩難以強求。製造燈籠傳統工藝殊不輕易,由設計草圖、製作骨架、包上布料等,每一步一個全人手製作,加上節日是一年一度,要外行人當作終身事業,實屬艱難。

佐敦開業60年的大昌隆紙號,是本港極少有仍堅持製造竹造手製燈籠廠公司,除了佐敦店外,上環、西環一帶紙紮舖的傳統兔仔燈籠。(盧翊銘攝)
+4

佐敦開業60年的大昌隆紙號,是本港極少有仍堅持製造竹製燈籠廠公司,除了佐敦店外,上環、西環一帶紙紮舖的傳統兔仔燈籠,部分為老闆詹偉強(強哥)的公司所批發。他慨歎,若他退下來,相信香港要找到手製燈籠更難,只希望有其他「有識之士」承繼。他亦有心理準備,一對子女未必會繼承紙紮舖,強哥的太太強嫂解釋,「個仔有自己專業,做電腦,個女已做人媽媽,做燈籠每年賺一次錢,銷情又唔穩定,整好的成品體積大唔可以擺放到太耐…點去維持。」

佐敦開業60年的大昌隆紙號,是本港極少有仍堅持製造竹造手製燈籠廠公司,除了佐敦店外,上環、西環一帶紙紮舖的傳統兔仔燈籠。(盧翊銘攝)

另外,以他們公司以批發為主作例,內地工人近年著重工作環境質素、權益,成本高得多,購買燈籠的,部分為上年紀的長者,強嫂將心比心部份款式七折出售「幫輕下」負擔,加上普遍客人仍抱著花燈製作簡單觀念,定價不得太貴,指主要是為應節「做得一年得一年」,「人客會覺得,燈籠之嘛,無可能要100蚊咁貴,有婆婆一聽到價錢會走,我只好盡量調低價錢。」

強哥說,燈籠手藝來自父親及一班當年的老師傅,隨上一輩過身,懂得手藝的人已不多,自己已60多歲,不欲傳統消失,只好一步一步走下去,唔想傳統消失,想下一代小朋友都知道紙燈籠,所以有能力就想傳統傳落去,唔想喺我哋手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