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7個月投資騙案飆至725宗涉25億 23歲女鋼琴導師陷網戀失905萬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疫市」騙案猖獗,今年首7個月共有725宗投資騙案,遠超去年全年宗數,亦較去年同期宗數急增近2倍,損失金額高達25.2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9倍。最多騙案以虛擬貨幣作為幌子,有443宗涉款3.3億元,其次是利用金融產品騙款達3.8億元。

警方調查發現,騙徒先「偷心」再「偷金」,先以網戀攻勢獲取受害人芳心,再利用假網頁及應用程式仿投資工具騙取信任。受害人年齡介乎17歲至70歲,損失金額最高案件,一名23歲鋼琴女導師,3個月內共被騙走905萬元,禍及退休父母養老金。

「偷心又偷金」 網戀投資騙案涉1.8億

警方指,今年首7個月共接獲725宗投資騙案,已遠超去年全年510宗,以去年同期的198宗相較,急增近2倍。今年首7個月的投資騙案損失金額高達25.2億元,是去年同期涉款1.28億元的19倍。最多涉及虛擬貨幣有443宗涉款3.3億元;其次是金融產品有107宗涉款3.8億元。受害人年齡介乎17歲至70歲。

行騙不擇手段,當中有345宗利用網戀技倆「偷心又偷金」,涉及損失金額達1.8億元。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顏凱欣表示,騙徒通過fb、IG、小紅書、LinkedIn等社交媒體搭訕,用俊男美女頭像「埋身」,建立關係後訛稱是投資專家,哄騙網友透過由他們提供的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作為投資工具。

374宗利用假網頁或手機App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葉卓譽表示,有374宗利用假網頁或手機App行騙,僅能透過連結或二維碼方式下載,包裝成投資工具,用戶須騙徒提供「出金密碼」或「邀請碼」才能登入,提供假股價等資訊,並安排客戶服務指示受害人存款到指定個人銀行帳戶,起初小額投資後,假App帳面會顯示賺錢,惟被哄加注後便會虧損,繼而不斷要求充值,手法與倫敦金騙案相似。

▼警方2018年「慎防交友陷阱」宣傳片截圖▼

+4

女鋼琴導師失款為父母退休積蓄

損失金額最高案件,一名23歲鋼琴女導師去年10月透過IG接觸一名網友,經WhatsApp聯繫後成網上戀人,認識一星期便被介紹投資貴價金屬,透過對方提供的手機應用程式交易「包保賺錢」。截至去年底,女子共27次按指示轉帳到20個不同個人名義銀行戶口,共涉及905萬元。

女導師直至今年1月初欲提款,被客服要求充值65萬美金始覺被騙。受害人報稱月薪不多僅數千元,「投資本錢」是來自同住父母的退休積蓄。

年紀最細個案為17歲女學生,在匿名交友程式結識到騙徒,同樣被騙用假App作外匯投資,曾顯示注資3,600元便賺取到9,000元美金,欲提款卻被要求交1萬港元「印花稅」,女學生合共損失1.36萬元。另外,一名70歲家庭主婦,在宗教交友程式,遭自稱是四川人的假教友騙走13.3萬元。

左起︰證監會總監(法規執行部)湯漢輝、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葉卓譽、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顏凱欣。(資料圖片)

公司董事疑使用公共wifi登入遭轉走數碼畫及加密貨幣

證監會總監(法規執行部)湯漢輝分享,留意到兩類網上投祺詐騙,包括涉及「微信女」的唱高散貨,以及自稱退休基金經理「想做善事」,在社交群組內安排同伙附和,誘使網友匯款投資。證監會去年就唱高散貨騙案,由去年1月至今年8月,共凍結11億元資產。

葉卓譽表示,由於該類行騙平台利用海外伺服器,有關連結並可隨時移除,加上域名多變,對事先預警或調查追蹤有困難。他提醒市民,勿從非官方途徑下載應用程式及進入網站,可先循網絡搜尋器檢視有關連結,是否近期內建立等。

另外,近期流行NFT(非同質化代幣),警方接獲兩宗相關盜竊案。一名30多歲公司董事疑瀏覽偽冒NFT抽獎網站後,原收藏的9幅價值98萬元數碼畫作被偷走。另一名40歲公司董事疑使用過免費公共wifi登入虛擬平台帳戶後,其價僅280萬元的12幅數碼畫及64萬元加密貨幣,被黑客轉走。警方提醒投資虛擬資產,須留意資訊保安,尤其慎防釣魚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