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山事故疫下激增 首8個月已660宗 破邊洲行山客困絕壁跳海求生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疫情下行山熱潮持續,又到適合遠足時節,多支紀律部隊聯同漁農署呼籲市民注意行山安全。據統計,消防處今年首8個月共接獲66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602宗,受傷人數亦較往年高企。
常見肇因包括獨自行山、玩「捆邊」及「爆林」等高危活動、以及不惜為「打卡」犯險等。曾有求助個案顯示,數名素不相識網友相約到破邊洲,被困絕壁「唔上唔落」,須出動直昇機協助,及由消防兩次游繩營救,有待救人士更情急跳海求生。
前線救援人士提醒,訪深山野嶺勿只依賴智能手機,最重要能夠確認身處位置,如不幸遇險,一些日常小物能夠大派用場。

消防處、警務處、民安隊、政府飛行服務隊、漁農署,舉行行山安全聯合記者會。(盧翊銘攝)

首8個月錄660宗攀山事故 近5年最多

據消防處統計,疫情下行山事故增,去年共接獲605宗攀山事故,為前年215宗的2.8倍,行山熱潮持續,今年首8個月錄得660宗攀山事故,已超越去年全年宗數,亦已成近5年來最高紀錄。飛行服務隊的攀山拯救召喚,由2016年至2019年平均每年有400多宗,去年急升至885宗;今年至8月底有631宗,即較去年同期增7%。受傷人數亦較往年高企,今年首8個月有401人受傷、7人死亡,去年有323人受傷、11人死亡。

網友相約玩「捆邊」困絕壁 一人情急跳海求生

高級消防隊長(攀山拯救專隊支援隊)張天瑜分享,消防處曾接報在破邊洲有四名網友「捆邊」期間不上不下,前線抵達懸崖頂只聞聲不見人,後來確認當中兩人被困於峭壁中段,要架設游繩,並由飛行服務隊協助確認位置,礙於沿岸崖邊的石頭泥土比較鬆散,不能夠飛近直接吊走事主,拯救過程難度高,「一來設繩時,好驚踩到石頭飛落,令事主額外受傷,其次又驚慢慢落去,事主在崖邊會體力不支而跌落崖底。」幾經辛苦終救出三人,查問發現餘下一人原來早已選擇跳海,幸獲路經舢舨救走。

5月11日南天門石澗,消防處高空拯救專隊,支援隊及攀山拯救專隊到場,拯救一名被困於大嶼山鳳凰徑近南天門石澗對落150米位置的傷者。(消防處提供)

呼籲勿獨自行山 為「打卡」易墮罕見險要

新界北總區快速應變部隊署理總督察吳慶昌表示,今年5月及7月分別在大埔及古洞展開大型搜救行動,均涉及獨自行山,兩名失蹤人士最終不幸離世,他呼籲切勿獨行,最少有伙伴互相照應。另外發現不少高風險山藝活動肇事,如「捆邊」、「爆林」、或者攀崖影相「打卡」。

民安隊行動及訓練主任(特遣部隊)劉卓然亦分享,「打卡」行山客失足位置超乎常理,「完全不是山裡面會覺得會跌落的位置」,或令救援裝備不夠用,曾試過在自殺崖要吊二百米繩,才能抵達事主身處的崖底,呼籲市民勿為「打卡」置險境。

+1

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教育)陳靜嫻表示,行山「初哥」輕信網絡推介,挑戰較難山徑易釀禍,「將市區習慣帶入郊野公園」,只顧及上山及下山點如何乘車,卻連山徑長度及有無梯級都不清楚,呼籲起行前做足功課。

二級空勤主任莊永熙分享近期搜救經驗,不少人應網上群組呼籲相約行山,彼此不相識,而且行山經驗及體能參差,「有些人行得快、行得慢,有人遇險都不知道,甚至去到終點先發現少了一個人,報警亦不知失蹤人士電話號碼。」

宜穿鮮艷衫 傘、鏡有助空中搜索

莊永熙明言搜救過程中搜索事主位置最耗時,建議行山衣著顏色需鮮艷,山林環境中黑、啡、綠色衫難辨認,等待搜救時如發現有直昇機盤旋,可以將傘開開合合,有助吸引注意,如手機到夜晚仍有電力,可亮起熒光幕對向天空。民安隊另建議,帶備一塊鏡子可反射光線,以及如有哨子,亦便利夜行中循聲音搜救。

▼搜救部門推薦有用行山資訊▼

香港遠足路徑天氣服務

50222遠足短訊留蹤

GPS遠足留蹤

民安隊登山活動安全須知

如手機定位系統 港島區納特別記號設定位座標

港島總區衝鋒隊高級督察高國權提醒,如手機定位系統失效,可觀察周邊所見的特別記號,如刻有字的大石、渠蓋號碼等,均有機會已納入警方的「方格定位編碼」,目前港島區已有逾4,000個該類座標,在報案時提供「一個6字都有助定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