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新田養魚逾30載 養魚戶支持設濕地公園 望續留魚塘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本港現存逾千公頃內陸魚塘,集中新界西北部,部份被納入擬建的濕地保育公園。在新田養魚踏入第36年的陳國新,大半生在魚塘度過,知悉自己的魚塘被劃入保育藍圖,直言「贊成做濕地公園,起碼保育先」。

已達70歲之齡,陳國新擔心一旦被要求離場,只能選擇退休,多年來投放的心血白白浪費,最希望還是繼續靠養魚維生,在無拘無束的魚塘環境下養老。

+3

陳國新從事養魚業超過40年,與太太租用新田三個佔地合共超過兩公頃的魚塘,飼養包括烏頭、大頭、鯇魚、鳊魚等,一年光是烏頭已放2.2萬條魚苗。80年代從天水圍「轉場」新田,看中這裡養殖環境較佳及供應淡水,每次清塘只需使用10包生石灰調節酸鹼度,省下千多元可購入花生麩成為有機肥料。魚塘也吸引不少雀鳥到訪,陳氏夫婦漸漸習以為常,不時用手機拍下牠們在魚塘覓食的和諧畫面,雀鳥知識增長不少。

本港漁業漸漸式微,陳國新無奈說,即使魚塘水質改善,淡水魚的存活率由五成增至八成,產量及重量亦增加,但本地魚塘陸續被收地或荒廢,面對產量多、供應穩定、價格相若的內地淡水魚競爭,本地魚賣出並不多,收入也不太理想,「80年代一斤烏頭賣20多元,但𠵱家在魚欄賣到20多元,已是好價錢」。

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專題報道︰

北部都會區|三濕地公園選址現況逐個睇 遼闊魚塘本是雀鳥天堂

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規劃未提詳情 環團望保留養魚戶及雀鳥航道

北部都會區|凌嘉勤:濕地須有恰當、主動管理 勿以陰謀心態看待

多年來在魚塘旁搭建的小屋居住,陳國新早已習慣這裡的無拘無束,亦靠魚塘養活了一家六口。(盧翊銘攝)

習慣魚塘無拘無束 不欲退休終日公園流連

但是,多年來在魚塘旁搭建的小屋居住,陳國新早已習慣這裡的無拘無束,亦靠魚塘養活了一家六口,「一餐有幾條魚、種幾條菜就夠」,不愁兩餐。

一旦日後政府下定案收地,他慨歎說可惜,不欲搬返元朗,做退休阿伯終日無所事事在公園流連。說話中氣十足的他,工作時精力旺盛,希望趁仍有能力靠雙手繼續經營魚塘,「花了很多心機、人力、物力,當然不想收地......我將來沒有什麼打算,70歲了,不退休都逼你退休啦,無人請我啦!一定想繼續經營返」,倘願望落空也希望政府發放安置費或搬遷費。

劉兆強估計,蠔殼圍、三寶樹及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涵蓋本港大部分主要魚塘,涉及約140養魚戶,產出佔本地淡水魚供應約95%。(盧翊銘攝)

環團倡保留養魚戶經營魚塘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指出,收回私人濕地和魚塘後,連同相鄰的政府土地,由政府設立多功能濕地保育公園,委託合適的非政府組織或成立具公信力的機構管理。特首林鄭月娥日前亦指,該保育政策「不是純粹扼殺漁農業」,而是希望讓漁農業在新時代下有更好發展,故需要整合養魚或務農地方,讓入場的人有更好操作環境,「我當然希望見到一直從事漁農業的人,可在新環境下運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政策高級經理劉兆強估計,蠔殼圍、三寶樹及南生圍濕地保育公園涵蓋本港大部分主要魚塘,涉及約140養魚戶,產出佔本地淡水魚供應約95%。劉認為,養魚戶在該處經營至少半個世紀,一旦離場勢必影響生態及本地淡水魚供應,並指出后海灣具高生態價值,皆因有人管理、有人養魚,雀鳥才有食物,希望規劃濕地保育公園除也要考慮養魚戶管理魚塘經驗,保留人的元素繼續管理。

環境局︰繼續支持養魚業

環境局回覆指,后海灣一帶濕地主要為魚塘,政府相關部門會與養魚戶溝通和合作,繼續支持養魚業,包括鼓勵養魚戶進行生態友善的魚塘運作,讓野生動物可在魚塘覓食,維持魚塘濕地的生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