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59兒童自殺亡急增逾倍 有人信死後重生 4人生前疑曾被阻打機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兒童死亡令人痛心,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今(23日)發表第五份報告,檢視2016至2018年3年內,259宗兒童死亡個案,當中22.8%、即59宗屬自殺個案,僅次於自然死亡,年齡最細只有10歲,自殺身亡兒童中,4人涉沉迷手機或網上遊戲,生前曾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手機。委員會認為學生對死亡有扭曲觀念,如相信死後可重生或得以延續。
3年間有59宗自殺個案,較2013至2015年的3年增逾倍,2017年24名兒童自殺亡亦是過去10年最高。委員會建議增家跨專業的情緒支援,亦要由公眾、家長及老師等持分者入手,針對兒童自殺提出共22項建議。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今(23日)發表第五份報告,3年期間兒童自殺個案宗數較上一個3年檢視期增逾倍。(鍾妍攝)

16至18年259宗兒童死亡個案 61%為自然死亡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報告,分析了2016至2018年之間,共259宗兒童死亡個案,當中有159宗( 61.4%)為自然死亡、59宗(22.8%)死於自殺、22宗(8.5%)意外身亡、7宗(2.7%)受虐致死、8宗(3.1%)未能分類非自然死亡、4宗(1.5%)死於醫學併發症。

委員會主席鄧麗華:兒童死亡令人心碎 冀除死亡風險因素

委員會主席鄧麗華指,兒童死亡個案令人心碎,而近年自殺及虐兒個案引起大眾關注,冀可對每宗個案加深認識,消除引致兒童死亡的風險因素,從而令兒童死亡減少。她續指,兒童自殺僅次於自然死亡,故特以專題探究。

多宗兒童死亡個案涉疏忽照顧 女童睇YouTube練繩索逃生遭勒死

2017年24宗兒童自殺亡個案 10年最高

兒童自殺數字在2010年一度出現21宗的高峰,後來持續回落,惟2016年再次急升至21宗,2017年更有24宗,為有紀錄以來最多兒童自殺死亡的一年。3年期間有59名兒童自殺,較2013至2015年的3年共28宗增加逾倍。

7成自殺個案因學業壓力 家庭問題居次

委員會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鄧振鵬說,58宗自殺個案中,年齡最小只得10歲,而佔最多的年齡層為15至17歲。他指,逾7成兒童自殺原因為學業壓力,其次為家庭問題,強調「自殺係複雜行為」,上述非直接導致兒童自殺原因。

兒童沉迷打機或因逃避壓力 委員會籲家長多了解

鄧指,有4宗個案涉及沉迷手機或網上遊戲,被家長刪除遊戲或沒收電話等阻止繼續使用,激發其自殺之路。他說,兒童沉迷打機或反映有情緒困擾,試圖逃避壓力,籲家長改善親子關係,了解兒童情緒及困擾。

委員會建議要提升朋輩同學、老師等就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讓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早識別、及早介入。(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6成個案生前有尋死跡象 有學生以血腥黑作文表達對父母不滿

鄧續說,有4成自殺兒童生前有跟進介入,有6成曾透露尋死的跡象。他指,曾有學生兩度在作文中表達對父母不滿,其中一篇更有血腥黑暗內容,亦有學生作文更提及「死亡」及「重生」的意念,但都未有被發現;有個案尋死前曾在電話中被老師訓斥,亦有人曾在死前交低信件予好友,要求在指定時間才能打開或轉交他人,甚至曾在社交媒體透露自殺徵兆。

委員會促加強精神科醫生、社工、教師間跨專業溝通

委員會建議要提升朋輩同學、老師等就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讓受情緒困擾的兒童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為保護已識別屬高風險的兒童,委員會亦建議加強精神科醫生、社工、教師之間的跨專業溝通。

社會向來關注學生被欺凌問題,鄧振鵬指出,原來部自殺兒童生前曾欺凌同學,有侵略性或破壞性的行為。他解釋,其行為反映內心不安、自卑及情緒差的問題,破壞性行為背後或反映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期望老師不要只以懲處方式,可以更了解學生。

委員會建議加強生死教育:部分學生對死亡有扭曲觀念

分析個案期間,委員會亦認為學生對死亡有扭曲的觀念,如相信死後可重生或得以延續,建議加強學生生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