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推價值觀教育課框 增培育「勤勞」態度 學習「愛國愛港」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教育局今(30日)公布中小學適用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架構按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編訂,新增「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又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身為中國人有保家衛國的責任。
架構列舉各學習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期望,比對現有指引,在中四至中六的高中階段,原列明「認同法治和尊重人權對社會的重要」,新版本刪去「尊重人權」,改為「自覺履行公民責任,以大眾福祉為重」,又提出要學習「愛國愛港」。

教育局今(30日)公布中小學適用的「價觀就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文件截圖)

應以國家福祉和社會共同持守正面價值觀思考判斷

課程發展議會於去年12月成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跟進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報告建議,在學校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按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編訂。

教育局今日發布89頁的「價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文件內容提及,價值觀影響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取態,作為人們判斷對錯、抉擇取捨及行為態度背後的標準和原則。當要作出「應不應這樣做?」或「這樣做對不對?」的決定時,不應單純考慮個人立場和看法,也應以國家的福祉和社會共同持守的正面價值觀,作為判斷和決策的基礎。

價觀教育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範疇,如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

架構加入「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資料圖片)

加入「勤勞」價值觀 培養「樂於勞動」

架構加入「勤勞」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稱隨著社會富裕,一些惡習和壞風氣,如僥倖心態、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勞而獲、奢侈浪費等逐漸形成,對青少年帶來負面的影響。

文件建議,集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動手動腦、體驗實踐、出力流汗,體諒和尊重勞動階層,讓他們藉勞動及服務鍛煉體魄、磨煉意志,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成為有生活自理能力、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等質素的新一代,對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另外,架構又強調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和《基本法》的重要性,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身為中國人,有保家衛國的責任。

(資料圖片)

學習期望刪「尊重人權、批判思維」 加入「愛國愛港」

架構列舉中小學各學習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期望,比對舊課框,在中四至中六階段,在社會及國家生活範疇,原列明學習期望是「認同法治精神和尊重人權對社會的重要」,新版本刪去「尊重人權」,改為「認同法治精神的重要,正確行使基本法賦予的公民權利,同時也自覺履行公民責任,以大眾福祉為重。」

至於舊課框指,「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現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新版本則刪走「批判思維」,改為「以理性和多角度,認識和關心國家社會、經濟、安全、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新課框除保留「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願意承擔改善國家和人民福祉的責任」,亦加上「愛國愛港」。

學校可依據課程指引,發展具校本特色的價值觀教育課程,不會局限於特定課程,可透過不同學科的課堂內外學習。至於有建議提出國民教育、國安教育或性教育等獨立成科,教育局在文件指,不同意簡單地以課時多寡,或學校是否開設獨立科,而判斷價值觀教育的推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