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毒變異不斷終成風土病 瞭解對應方法毋懼共存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病毒演化有一定的軌跡,複製和突變的步伐還未停歇。COVID-19經過兩年的演化,造成多國大規模社區感染,人類與新冠病毒共存已是不爭的事實。
撰文: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黃天祐

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同屬於RNA病毒, 病毒基因在人傳人過程中不斷出現變異,病毒為了自身延續,愈多的傳播,進行突變的機會愈高。現時新冠病毒BA.2型至少已有額外二十至三十個基因出現變異,有機會往高傳染力、低致死率的方向自然演化。

當一種病毒傳染性愈來愈高時,毒性亦會相對減低。群體接受疫苗後能減緩疫情大流行,現時有大量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未來趨勢將會是病毒於社區內小幅度蔓延存活,可能逐漸變成我們俗稱的「風土病」。

至於季節性流感,抗原每年都會因應環境因素微變後產生的新病毒株,因此人體會重覆罹患各種季節性流感,所以各國政府每年均會預先準備相對應的季節性流感疫苗,讓國民接種後獲得免疫力。

説回肆虐兩年多的新冠肺炎,未來場景已經可以想像到,新冠病毒也會出現更多種病毒株,亦有硏發不同的新疫苗作對應。

概説新冠病毒與流感相似,我們有機會中完又中?外國有案例患者染上Delta 病毒株痊愈後,再中變異後的Omicron BA1 與BA2。就好像我們在流感高峰期時,也可以多於一次患上感冒。

我們怎樣應對新冠病毒?簡單而言,盡快完成疫苗接種,讓身體免疫系統認住病毒敵人,縱使受感染後亦可釋出抗體及T 細胞白血球援兵,減低機會變成重症甚至喪命;亦可留意維生素D水平,有些人長期沒外出曬太陽,缺乏了比較容易於上呼吸道被感染。此外,保持身心健康,注意個人衞生,即使在病毒共存的環境生活,亦毋須太擔心。

善用科技發展,也可以減低病毒在社交傳播,如果能夠推行更快捷和更廉宜的檢測方法,市民更容易知道即時有沒有受到感染。西班牙曾經研究於舉辦大型歌劇演出,入場前每位觀眾都做了快速檢測,方可進場,結果未有出現室內聚會的大規模爆發。

政府推行防疫措施方面,可以善用大數據的資料,密切關注社會上新冠病毒在各區地方的感染情況。現在網上資訊普及,巿民習慣會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政府可以利用科技分析市民熱搜資料內容的數據,有效針對式推動公共衛生應對政策。

與病毒共存既成事實,對健康的威脅也會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着充分準備和明白如何應付處理,始可以驅走莫名的恐懼。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