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港大醫學院應屆畢業生留港行醫:讀醫科只求服務港人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三年制新高中2009年起推行,中學縮短至六年制,大學則增至四年制,部份學科如醫科則由五年增至六年方可畢業。有鑑於此,香港大學醫學院於2016/17學年,推出「增潤學年」,醫科生於第三年需用整個學年,以不同形式完成交流及實踐。首屆接受增潤學年的醫科生於今年畢業,230人中有61人於增潤學年獲得另一個學位;亦有畢業生當時選擇到雲南實習,感到獲益良多,「作為一個醫生唔應該因為自己認識嗰樣野,而怪個病人點解唔識。」

接受訪問的畢業生表示暫無意移民,強調修讀醫科只求服務港人;並解釋醫科教授的內容,因應地區有所不同,例如乙型肝炎在內地及香港普及,將影響醫生的臨床判斷,「所以我覺得呢度學嘅嘢,其實先最適合喺香港做返醫生。」

增潤學年推手劉澤星︰學生可獲得醫科外的體驗

將於8月開始暫任港大醫學院院長的劉澤星教授,曾為副院長(教學),任內曾推出「增潤學年」取代原來的第三年級。他表示,自2016/17學年推出增潤學年後,至今運作良好,認為該學年放在兩年基礎課程及三年臨床課程之間,能有助學生未來的發展。他指學生可在增潤學年期間,加深認識病理或醫學發展,亦可到外地感受風土民情,擴闊眼界,獲得醫科外的生活體驗。

230名畢業生 四分一用增潤年獲另一學位

劉續指,增潤學年的自由度高,學生可分為上下學期,自由就讀兩個非醫科範疇的課程,或到其他機構實習,亦可選擇整個學年修讀碩士或學士課程。根據港大醫學院最新資料,今屆約230名畢業生中,便有61人於增潤學年獲得另一個學位(增插學位),比率達26.5%。

不過,學生於增潤學年仍未畢業,為何能夠取得學術水平更高的學位呢?劉解釋,學生修讀課程前,校方會審視其能力是否可適任,同時外國大學亦認可港大課課的質量,因此該批學生僅須一年,便可取得學位。「第一個課程(港大)都未畢業,就畀咗佢一個更高課程嘅學位!」

劉澤星教授在任港大醫學院副院長(教學)時,推出「增潤學年」取代原來的第三年級。(李澤彤攝)

畢業生於增潤學年到雲南研究 學懂對病人忍耐

今屆畢業生中,薛煦祺便於增潤學年的上學期,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當交流生修讀經濟學;下學期則在雲南當地的醫院及中學收集數據研究,目的為提高當地的醫療水平。問到為何選擇修讀經濟學,她解釋中學選修科並未選讀經濟,故成為遺憾,更笑稱「身為香港人冇理由唔識經濟學」。

薛認為雲南的經歷讓她獲益良多,由於當地的病人未必說普通話,需翻譯協助溝通,花費的心力更多,例如詢問病人簽署同意書抽血,當地需時六分鐘,但本港只須一分鐘便可完成。她表示,在本港行醫只須根據居住地點,便大概得知病人的家居環境及情況,溝通相對當地簡單。

薛亦說,當地的病人較為貧窮,當時自以為已講解清楚,但病人其實不諳其專業用語,因此後來她學會從病人角度出發,轉換溝通方法,並增強耐性,「作為一個醫生唔應該因為自己認識嗰樣嘢,而怪個病人點解唔識、冇乜耐性咁。」

近年英國、加拿大等地均向港人推出移民計劃,令不少年輕人考慮移民海外。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獲得臨床醫學理學士的戴曉怡坦言,雖然身邊的朋友均談論移民,但她沒有相關想法,強調選讀醫科只求服務港人。

都係希望留喺香港,喺呢度讀書,都喺度貢獻返香港市民。
港大醫學院畢業生戴曉怡

兼具港大醫學研究碩士(MRes)的殷浩翔則解釋,醫科較其他學科特別,教授的內容因應地區有所不同,以流行病學為例,由於內地與香港乙型肝炎的病患較高,以母嬰傳播為主,若病人因肝問題求醫,本地醫生首先會想到乙型肝炎,但外國醫生則未必。「所以我覺得呢度學嘅嘢,其實先最適合喺香港做返醫生。」

中英美等國亦面對醫生不足問題

至於香港醫生不足的議題,畢業生亦見解獨到。曾在世衛西太平洋區辦事處實習的林穎浩,便根據當時的經驗解釋,醫護人手不足並非本港獨有,中國、英國及美國亦面對相關難題。他認為港府可向外國學習,例如在政策層面作改善,但強調需多方面合作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