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明:醫管局處方內地製藥物非新鮮事 衞生署會嚴格把關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下,醫管局購入未經註冊內地藥物應急,包括「撲熱息痛」等,引起社會關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今早(19日)於港台《千禧年代》表示,醫院處方未經註冊藥物情況普遍,引入內地製藥物亦非新鮮事物,包括「救命」之用或受藥物供應緊張所致,並由衞生署負責把關,會嚴格監察其藥物品質安全。
崔俊明指,第五波疫情期間,對「撲熱息痛」需求急增,引入內地藥物是緩衝辦法,且該類成份藥物的原材料,大部份於內地製造。他強調只要符合規範,其成效與原廠藥一樣。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資料圖片 / 高仲明攝)

崔俊明指,醫管局使用未註冊藥物情況普遍,包括癌症病人使用註冊藥物後仍未奏效時,醫生會為其申請外國新藥物,但有關「救命」藥物需要供指名病人使用。另外,部份時間亦涉及藥廠供應問題,倘有關藥物供應出現問題或停產,當局則需緊急另覓途徑搜購相類似藥物。由於未能趕及在港註冊,遂屬有條件使用。

他續指,本港藥物註冊由衞生署把關,當局會了解藥廠文件及是否具有良好藥品生產規範(GMP)標準、以及廠房情況等;至於未註冊的藥物,衞生署亦會視乎相關資訊,藥物安全及有效性更屬首要。他稱,大多數藥物註冊主動權在於藥廠,部份藥廠或因本港市場不大,未必選擇在港註冊,今次主動權則在於政府或公營機構,因相關藥物短缺,盼臨時使用,以紓緩需求。

第五波疫情下「撲熱息痛」等藥物搶購一空:

+1

只要符合規範 成效與原廠藥一樣

醫管局早前引入具「撲熱息痛」成份的內地止痛藥及「注射用頭孢西丁鈉」抗生素。他說,第五波疫情期間,不論是社區或醫療機構,對撲熱息痛需求急增,全球亦出現搶購潮。他形容,引入內地藥物亦是緩衝辦法,很多外國製的「撲熱息痛」,其大部份原材料均於內地製造,「所以問中國係最快」。他指,撲熱息痛屬非原廠藥,強調衞生署有監察其生產品質及GMP標準等,只要符合規範,其成效與原廠藥一樣。

崔俊明又提到,另一款內地引進的藥物屬於抗生素。他指,醫管局使用內地藥物並非新事物,很多外國廠房因利潤低等考慮,不再生產抗生素及注射用鹽水等,故會引入內地製藥物,衞生署亦會把關。

有網民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其朋友最近到瑪麗醫院覆診,獲處方內地止痛藥及胃藥。(網民Facebook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