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缺水易痔瘡發作 改善痔患宜由三大習慣入手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夏天一到,痔瘡總是容易發作,除了天氣濕熱影響,水分流失亦是重要原因。不想經常受痔瘡困擾,除了要多吸收纖維,防止大便過硬,亦要改善排便習慣,尤其大便過度用力,或長坐廁板,均會加劇痔瘡發作。炎炎夏日,謹記在擁抱陽光與海灘、保持運動習慣之餘,亦要補充足夠水分,才能有效紓緩症狀。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外科專科醫生劉應裕

當肛門內的軟組織受壓漲大,影響血液循環,令血管膨脹,就會形成痔瘡。位於肛門內的痔瘡稱為「內痔」,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大便帶有鮮紅色血,屬於較早期的痔瘡。當痔瘡繼續漲大並輕微脫垂,患者未必會感到痛楚,且會自行縮回肛門內,此屬於第二期症狀。

當痔瘡已外露凸出,且無法塞回肛門,這種痔瘡稱為「外痔」,容易疼痛,屬於第三期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發炎及潰爛。痔瘡出現脫垂後,會阻礙血液流通,令軟組織硬化,患處一旦受壓,病人就會感到痛楚,這種情況便是痔瘡發作。通常以下幾點屬痔瘡高危因素。

▼痔瘡高危因素▼

1)排便過度用力:用力排便會令血管受壓,繼而膨脹形成痔瘡。

2)經常蹲下或長時間坐在廁板:由於骨盆底肌欠缺承托,容易令痔瘡脫垂。

3)孕婦:胎兒會令腹腔受壓,加上賀爾蒙變化,亦屬痔瘡高危人士。

4)大便過硬或便秘:當大便欠缺水分而硬化,會擠壓肛門血管,容易形成痔瘡。

夏天常見痔瘡發作,一般原因為炎夏令身體水分流失快,若未及時補充足夠水分,大便會變得乾硬,加劇痔瘡問題。另外,夏天較為濕熱,血管會隨溫度升高而漲大,令患者在夏天較容易出現患處疼痛及不適。

受痔瘡困擾而求醫人士,視乎病情有不同治療方法。若患處經常流血,可以在肛門注射藥水令血管收縮,減輕病況。嚴重者除了可選擇切除手術,亦有患處結紮手術,令漲大的血管沒有血液流通而萎縮,能改善流血同痔瘡脫垂情況。

不過,即使做了手術,仍有復發風險,因血管有機會再受壓力而漲大,改善飲食、運動及排便三大習慣,才可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痔瘡發作▼

1)飲食方面:宜多吃水溶纖維食物,可將水分較長時間鎖在腸道,防止大便乾硬;補充足夠水分,每日宜最少飲1.5公升水。

2)運動方面:每周宜進行至少3日帶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有助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例如夏天可選擇游水,有效改善痔瘡問題。當然,在炎熱天氣下運動,時刻補充水份也是相當重要。

3)排便方面:切忌用力排便,亦不應長坐廁板等待便意,正確做法是有便意才去如廁。如廁後亦不應繼續坐在廁板,例如煲劇或玩手機。

痔瘡及同腸癌均是香港常見疾病,不少人見糞便帶血會十分緊張,一般來說,腸癌症狀除了大便帶血,排便習慣亦會改變,甚至伴隨體重下降等。病人一般難單靠排便行為去區分兩者,一旦大便帶血,宜及早求醫作出診斷。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