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逾半數人疫下精神狀態差 精神健康基金會籲多關心少標籤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疫情下,不少人精神狀態轉差,精神健康基金會主席暨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指,基金會去年一項網上調查發現,一萬人中有一半以上人有情緒困擾,工作或讀書上有壓力。疫情打亂生活常規,面對隨時染疫擔心等,以及社交生活被切斷,都對市民構成嚴重的壓力,長者更為嚴重,特別是院舍長者:「好似坐咗幾年監咁,唔畀出嚟又唔畀探。」

劉英傑呼籲應多關心身邊有負面情緒的人,指出其實只要簡單作為聆聽者,陪伴受情緒困擾的人,表達出關心,都有很大的幫助。他又提到坊間對精神病有很大偏見:「同人講糖尿病、高血壓,身邊朋友會支持鼓勵你,但精神病好多時係唔敢講。」劉認為大眾往往會將精神病與不穩定、危險聯繫,標籤嚴重,亦會直接想到思覺失調等較嚴重精神病,忽略了其他如抑鬱、焦慮其實都是精神病一種,以至於患者都不敢承認有病,且拒絕求醫。

劉英傑提到去年精神健康基金會進行一項網上調查,發現一萬人當中一半以上人有情緒困擾,工作或讀書上有壓力,當中對長者、中年、年長女士的影響特別大。(馬煒傑攝)

一萬名受訪港人 一半以上人有情緒困擾、工作或學業壓力

劉英傑指出香港不少人的精神健康因疫情而轉差,他提到去年精神健康基金會進行一項網上調查,發現一萬人當中一半以上人有情緒困擾,工作或讀書上有壓力,當中對長者、中年、年長女士的影響特別大,家人因擔心長者健康而不准他們外出,買餸都在網上訂,反而令長者無了生活常規。

長者疫下如坐監 「唔畀出嚟唔畀探」

再者,劉英傑指長者上網時不少資訊都接收得很不清晰:「打幾多支針?咩碼(健康碼)?都唔知係點,淨係知好危險。」這些因素都令長者不時感到無助,而在老人院舍的長者情況更為嚴重:「好似坐咗幾年監咁,唔畀出嚟又唔畀探。」

長時間未能與家人見面 長者情緒失去支援

劉指,長者若須隔很長時間才可與家人視像會面一次,對長者心理影響十分大,即使院舍有院舍生活,但家人的支持對長者而言在情緒上是很重要的支援,而游早水、飲茶、打麻雀看似十分簡單的活動,其實對長者的精神健康都十分重要。

另外,現在接收資訊方便,手機不停彈確診數字:「依家四千,今日四千零八喎,係咪重危險啲?」其實都對很多人構成很大的壓力,不論焦慮、抑鬱、情緒病都情況都有所增加。

抑鬱症趨穩病人因家人確診導致復發

劉英傑提到有病人本身有抑鬱症,本來已穩定,但後來家人確診,因擔心受感染的壓力而導致抑鬱復發,而年青人亦深受疫情影響,特別是網課長時間對着屏幕,「成日對住個mon由朝上到晚其實一啲都唔容易。」除了難集中外,亦令學生少了社交上的聯繫。

防疫措施對市民生活構成很大壓力

劉英傑又認為防疫措施亦對香港市民的生活構成很大的壓力,單以隔離作例子,不少人會在隔離期間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抑鬱復發,劉英傑指防疫措施是很影響人的精神健康,例如社交距離限制下,不準跨家庭聚會,都會讓人容易感到孤立,長期的隔離除了疫情的恐懼外,亦加重了孤立的感覺、人與人之間隔膜等,對不少人的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 劉英傑又認為防疫的措施在某程度上加深了人對疫情的恐懼,但無奈疫情是動態的,「好多重症時,當然要救返啲生命」,但到死亡率下跌時,或有方法醫治時,就要作出調整。

經濟低迷壓力大:好多擔心 驚聽日失業

經濟方面,經濟低迷的時間亦會對市民的精神健康有很大壓力,劉英傑指參考財政司司長所指,經濟暫時都好難會好轉,面對外資撤走,又無旅客,各式各樣的店舖陸續結業,可以肯定經濟復元都一段時間,而每逢經濟差的時候,人都會壓力大:「好多擔心,驚聽日失業,都好大影響。」

推動經濟與改善市民精神健康 政府同扮演重要角色

劉英傑認為政府此時便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如何推動經濟,幫助基層家庭,「有啲嘢都要靠政府。」與此同時,市民亦可以學習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幫助改善精神健康。劉英傑指精神健康與生活態度有關,「幾十年前係咪唔一定開心過依家?我覺得未必,我覺得依家嘅人壓力係大啲。」

不少人認為不開心與情緒問題很難分別,劉英傑指焦慮症會持續及放大負面情勢,而抑鬱則會將任何事轉去負面的方向,並且是持續,「好似跌落個窿,全部黑色灰色嘅,好無力嘅」,如發現有持續出現抑鬱或焦慮的症狀就應該求助。而作為朋友見到朋友出現情緒問題,其實只要簡單作為聆聽者,陪伴受情緒困擾的人,表達出關心,都有很大的幫助,「聽下佢講,陪下佢,其實個power好大。」

劉英傑提到精神病與生理病同樣是病,但坊間往往對精神病有很大的偏見,「同人講糖尿病、高血壓,身邊朋友會支持鼓勵你,但精神病好多時係唔敢講。」(馬煒傑攝)

作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認為近年在推動精神科接受治療上有很大的進步,不過仍有改善空間,他提到精神病與生理病同樣是病,但坊間往往對精神病有很大的偏見,「同人講糖尿病、高血壓,身邊朋友會支持鼓勵你,但精神病好多時係唔敢講。」劉英傑認為大眾往往會將精神病與不穩定、危險聯繫,被標籤的問題十分嚴重,而提起精神病亦會直接想到思覺失調等較嚴重的精神病,但忽略了其他如抑鬱、焦慮其實都是精神病的一種,以至於患者都不敢承認有病,繼而拒絕求醫,「你發燒你唔會唔睇醫生架嘛。」

此外,劉英傑又指大眾對精神科有誤解,例如認為精神科藥物會「越食越懵」等,但其實精神科近年的發展非常快,新的藥物副作用都越來越少,而不管心理治療亦是用藥,都有充足指引,是有效的現代醫學。不過,劉英傑亦認為政府在精神科方面投放的資源較少,特別是公營服務輪候時間長,私營則費用高昂,甚至保險公司都不會承包心理及精神疾病,變相令有需要人士難以接觸到需要的服務。

照顧者同面對龐大壓力 劉英傑籲參加家屬小組互相鼓勵

另外,劉英傑又指出除了患者外,照顧者亦面對龐大的壓力,他認為兩者次間的心理健康程度是緊扣的,照顧者尤其是母親的角色,每日照顧有精神病的小朋友都會心力交瘁,「好似多咗個責任,要24小時睇住佢,一陣都唔可以行開。」同時亦很容易會將所有心力投放於子女當中,卻忽略的自身的精神健康,劉英傑建議可參加一些家屬小組,互相鼓勵。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