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寄養家庭未來三年料減兩成 逾三百兒童苦候 團體倡增津貼

撰文:梁晉穎
出版:更新:

兒童成長有家庭陪伴是非常重要,但社會上有些兒童未必如此幸運,須靠寄養家庭去伸出援手。然而,香港寄養家庭數量一直不足,令有需要的兒童難獲配對 合適寄養家庭。有團體調查發現未來三年,可能會減少約二十個寄養家庭,但仍有三百多名兒童在等待配對到寄養家庭。團體促社會福利署增加津貼及給予寄養家庭更多支援。

基督教服務處今召開記者會,指寄養家庭流失,促政府支援。(梁晉穎攝)

截至今年3月底 314名兒童正等候寄養家庭服務

社會福利署推行的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是其中一間提供服務機構,他們根據社署分派予機構的資料,發現截至2022年3月31日,未能成功配對寄養家庭的兒童名冊上共有124名兒童,加上仍在進行配對的190名兒童,合共314名兒童正在苦候寄養家庭。

於2001/22年度,全港每月平均可供配對的一般寄養家庭(不包括只能提供短暫 照顧的蠻假寄養家庭)只有29個、僅是需要配對兒童數目的十分之一,即每10 個申請寄養服務的兒童只有一個有機會可嘗試配對寄養家庭。

兩成受訪寄養家長表示三年內退出 原因包括年紀大及移民

基督教服務處於2022年4月至6月 進行「寄養家長之服務經歷及意見調查」,以問卷訪問由他們督導的一般寄養家長。今日發表結果,發現118份有效問卷中,有近兩成(18.5%)寄養家長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主要因為寄養家長年紀大,健康下滑;計劃移民;感壓力大和得不到認同。

基督教服務處根據其問卷調查,發現逾四成(40.7%)寄養家長的年齡已達60歲或以上,但50 歲以下的寄養家長只有不足兩成(18.7%),反映整體寄養家長出現老齡化。

黃太(左)是其中一位寄養家長,她指照顧寄養兒童雖勞累但感對社會有貢獻,惟政府可給予更多支援。(梁晉穎攝)

61歲的黃太是其中一位寄養家長,多年來共照顧四名女童,其中兩人目前仍然由她照顧,分別是照顧了11年的14歲女童及6年的10歲女童。她指自己身體開始力不從心,丈夫和朋友都勸她休息。不過她覺得照顧寄養兒童的滿足感和意義很大,建立了的感情很深厚。「兩位啊女會錫返我轉頭,我唔舒服會照顧返我,幫手買餸做家務。」所以她都希望堅持,想給經歷辛酸的寄養兒童,有最好的照顧,視如己出。

服務處指,寄養家長每月獲社署發放寄養津貼,當中包括「寄養兒童生活開支津貼」及「寄養家長獎勵金」,於2022/23年度²,寄養家長照顧每名兒童可獲發「寄養兒童生活津貼」6530 元及「獎勵金」4898 元。調查結果顯示兩成半(25.0%)寄養家長表示此津貼額不足。而在該處負責的寄養兒童中,有四成是有特殊學習需要(SEN),但當中有SEN的寄養學童的病症有二十多種,但社署只對其中四種,給予1650元的援助。

葉綺芬(右)指社署應制定更完善的津貼準則,以及增加支援。(梁晉穎攝)

該處寄養服務社工葉綺芬指,本來照顧兒童已經很累,政府支援又不足:「責任大,壓力大,政府支援唔完善,邊個會嚟做?」她指出服務處在整理問卷結果後,提出建議,包括:

-社署提供清晰和貼切津貼指引,例如0-18歲的寄養兒童,應可有不同程度金額津貼

-建立同區寄養家庭支援中心

-設立替假家庭支援服務

江嘉慧指寄養服務可以令寄養兒童有一個家庭式的照顧,呼籲年輕家庭成為寄養家庭。(梁晉穎攝)

葉綺芬表示,經常聽到有寄養家庭覺得自己「攞苦嚟辛」,甚至有寄養家長自己掏錢,讓寄養兒童可到私家醫院醫治濕疹,都只為希望寄養兒童不會因濕疹而自卑。寄養家庭都是希望岀一分力,而政府只要給予更完善的支援,就有更多寄養兒童受惠。

呼籲年輕家庭當「替假家庭」:家庭對小朋友成長很重要

服務處總主任江嘉慧表示,其實家庭對每個小朋友成長都很重要。寄養服務可以令寄養兒童有一個家庭式的照顧,比起送往兒童之家等院舍會比較好:「佢哋會知道咩係中秋,要點慶祝,鬧交要點復和,呢啲野其實係終身受用。」她呼籲一些年輕家庭或夫婦,其實可以成為替假家庭,只在一些恆常寄養家庭需要休假時,去暫時照顧寄養兒童。

葉綺芬指,希望社會對寄養服務有更多認識,寄養其實跟「領養」不同,寄養兒童只是暫時性,當然都需要一段時間和要盡心照顧,不過只要更多認識,就會發覺其意義重要。她呼籲不同家庭可伸援手,成為寄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