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推電子書解釋核電與輻射原理 提醒遇核電廠洩漏須注意事項

撰文:梁晉穎
出版:更新:

天文台近年都有不同有趣知識的多媒體資源。近來他們推出電子書《射解碼》,介紹核電、輻射以及放射性物質的原理,而且內理有一些會移動的圖案,非常生動地解釋複雜的原理,包括不少市民關注一旦遇上鄰近的大亞灣核電廠發生洩漏,應如何處理等。
其中兩位負責製作電子書的實習生都覺得,今次項目很具挑戰性,而天文台總學術主任孔繁耀表示,希望電子書令大眾更了解輻射,即使不幸發生核事故,都可以用學到的知識應對。

▼1月16日 天文台推出電子書《輻射解碼》▼

+12

天文台近年積極利用多媒體資源,例如製作不同卡通人物如「度天隊長」等,令《天氣冷知識》等影片更有趣。而近來他們推出電子書《輻射解碼》,把複雜的核能知識,以生動的可移動圖畫表示,令公眾可有更深印象。

電子書分成10章,第1至第3章都會先介紹何謂輻射,核能的應用範疇例如核電,醫學X光片等。而第4至第5章就會講解輻射對健康影響,以及如何預防等。第6及第7章就會講解輻射如何監測及分析。

最後的第8至第10章,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如果鄰近大亞灣核電廠不幸發生事故,或其他核洩漏事故,我們可以如何應對。書中亦提到食鹽對消除輻射幫助不大,反而如果受嚴重污染時,政府或會派發甲狀腺封閉劑(俗稱碘片),令我們的甲狀腺不過吸收輻射中過多的碘而受影響。

電子書由前兩年的天文台實習生一同製作。而其中負責的兩位實習生校友都覺得製作過程很有意義。吳安呈在2022年從理大的傳理設計學位畢業,她在2021年的暑假到天文台實習,負責設計《輻射解碼》的排板。她覺得這個經歷很有挑戰性,因為涉及很多科學複雜知識,她都跟天文台的學術主任們不斷學習,然後要想出視覺統一的解說風格,「呢本書係想吸引年輕人去睇,點樣簡單直接去講輻射,但又吸引到人睇,呢樣係最難。」她指幸好天文台的學術主任慷慨幫忙,而實習生們亦互相合作,令電子書得以面世。

而另一位實習生楊珞彤是城大四年級生。修讀創意媒體學位的她在2022年暑假實習時,負責電子書會移動的圖像。她同指最大挑戰是如何用圖像去解釋複雜理論,「可以用前人嘅圖案參考,我就有慨念去做。」令她可以完成一些電子書中「疏散」的人仔圖案,以及核電廠一閃一閃的「電力」。

總學術主任孔繁耀就指,希望《輻射解碼》可以用淺白方式,令市民更深入了解輻射,「係小朋友都啱睇嘅書。」他以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為例,認為加強市民對核的認識好重要,「假如真係不幸發生意外,要做啲咩,點樣撤離,趕唔切走又點。市民清楚知道係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