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案|專訪何桂藍被指為其鋪路 鍾沛權指何受訪支持度反跌

撰文:劉安琪
出版:更新:

《立場新聞》被指發布煽動刊物案今(16日)在區域法院續審,控方開始就《立場》涉煽動的17篇文章逐一盤問前總編輯鍾沛權,其中有關何桂藍的專訪,直指是鍾等人利用《立場》的平台,為何「鋪路」及「捧」她,鍾卻回應說媒體不會「做啲嘢有利於佢」,又指訪問後,何的支持度不升反跌;控方又質疑,是否受訪者的非法煽動主張也要放入文內,鍾認為只要其說法不會引起即時暴力,或損害公眾健康,當中無虛假資料等,都會盡量如實報道,讓市民可在充份了解下決定是否支持。

控方指《立場新聞》涉煽動另外17篇文章。(詳看下圖)

+15

何曾任記者時累積聲譽和民望

控方就指控《立場新聞》的17篇文章作盤問,就何桂藍的專訪,質疑《立場》想提供平台予何表達其政治主張、想「捧佢」。

鍾沛權否認說法,並稱作為媒體,肯定不會有「做啲嘢有利於佢」。在選擇採訪對象時,會考慮其社會角色是否關乎公眾利益,公眾有否需要知道其主張等。何作為一個新進政治人物,是需要被重視的,由於她曾任職記者,累積了聲譽和民望,其最大的政治資產在其記者角色,故此專訪的焦點為其角色轉變。

鍾沛權指何桂藍做記者時累積文望,專訪亦集中其身份轉換的因由。(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何少用本土派字眼

鍾續指,他觀察到何少用本土派、內地人、被殖民等用字,其具體的政治主張與本土派又有些分別,她既非溫和民主派想支持的對象,本土派又認為何與他們心中所想有別。據鍾的主觀觀察,何在接受該次深入的訪問後,其的支持度反而下降。

文章解釋何想轉換身份因由

控方引述專訪指,何稱任職記者時有挫敗感,會反問自己做到這樣是否足夠,與後面參選不是為名利,而是想成為「抗爭者」,互相呼應,這就是文章的主旨。鍾同意此能解釋何為何要轉換身份。控方續指,何參選的目的十分突出,即為「抗爭」,鍾指這可以有很多演繹,他亦接受控方的演繹方式。

鍾沛權承認,即使受訪者提及非法煽動主張,只是不引發即時暴力,都會如實報道。(資料圖片/劉安琪攝)

最關心是否準確紀錄受訪者說法

提及何在專訪中形容所有抗爭者只賭上前程去抗爭,控方提問鍾覺得此說法是否公道。鍾回應稱,作為媒體不需要判斷公不公道,他們最關心的是準確紀錄受訪者的說法。

非法煽動的主張是否應加入文章

鍾重申,他們的意圖是如何呈現一個政治人物的真實想法,只有具充份的資訊,才可決定對方值不值得支持。控方聽罷質疑,是否對方的政治主張屬非法煽動都要放在文章中。鍾認為只要其說法不會引起即時暴力、損害公眾健康、無虛假資料等,內容關乎公共性,他們便會盡力如實報道。

3名被告依次為:Best Pencil (Hong Kong) Limited、鍾沛權(52歲)及林紹桐(34歲),同被控一項「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罪」。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鍾沛權自辯撮要。(詳看下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