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騙案首4月升五成 八旬婆婆放租遇「分析師」失910萬積蓄遺產

撰文:何瑞芬 呂婉怡
出版:更新:

本港投資騙案持續增多,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表示,今年首4個月共錄得1,174宗投資騙案,涉及騙款達7.86億元,兩項數據均較去年同期上升約50%,受害人介乎14至86歲,單一案件最高金額涉及2,730萬元。警方指,騙案多涉及加密貨幣、股票及外匯等熱門投資工具,騙徒大多利用網上平台與事主建立關係,並誘事主下載虛假的投資平台手機應用程式進行投資。

警方稱,一名80歲婆婆在地產平台放租物業時因披露其手提電話,騙徒假裝有意租借接近婆婆,並在聊天中取得對方信任,訛稱「低風險高回報」去誘使婆婆下載假App進行外匯「投資」,半年間被騙取合共910萬元,當中約500多萬元更是婆婆丈夫遺產;另有一名17歲男學生亦在交友平台認識騙徒,對方推薦其在假App「投資」加密貨幣,在4日間被騙取21萬零用錢積蓄。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督察吳振耀表示,本港投資騙案宗數仍然高企,且有持續上升趨勢,過去三年共上升4.5倍。他指就今年1至4月而言,警方共接獲1,174宗投資騙案,損失金額達到7.86億元,兩項數據均較去年同期上升50%。受害人介乎14至86歲,其中14歲男學生損失7,500元。

57%涉加密貨幣騙案涉款4.2億

在各類型投資騙案中,吳振耀稱涉加密貨幣騙案最多,佔57%,涉款4.2億;股票佔20%,涉款1.2億,相關金額按年上升6.6倍。至於外匯亦佔3%。他稱騙徒手法千篇一律,大多在網上交友平台、討論區等接觸事主,取得其信任後,以「低風險高回報」作招徠,誘騙事主下載虛假的投資平台App,指示事主將投資本金注入到本地個人銀行,為投資戶口增值。

分析師誘騙下載虛假投資APP

吳指出,騙徒初時會製造假紀錄,令事主在虛假投資App戶口中,見到資產有所增長,但當事主提出要套現時,騙徒往往會稱系統故障、戶口被凍結等理由推塘,甚至會要求事主支付高昂的手續費「解凍」,事主方才得知被騙。

商罪科高級督察劉兆寶分享兩宗今年發生的騙案,其中一宗事主為80歲已退休的婆婆,她於去年7月在網上知名樓盤平台放租物業,並留下手提電話,半個月後收到來自外國手機號碼的短信,發信人聲稱是在美國華人投資分析師,計劃回港工作並打算租用其物業。二人交流香港及美國生活,相談十分投契,對方向婆婆推介下載一個虛假手機App作外匯投資,聲稱可賺取巨款。

17歲中五男學生損失21萬元

婆婆不虞有詐,按騙徒指示在假App開戶,並充值20萬元作投資本金。婆婆翌日查看App戶口發現帳面賺了20萬,遂在去年9月至今年2月期間,分27次將總共890萬過數到17個不同的本地戶口作「投資」,並顯示戶口已賺至5,400萬。婆婆其後欲套現時,對方以不同原因推塘,更聲稱其戶口已遭凍結,需要800萬手續費解凍,與家人商討下方知被騙報驚。該名婆婆在案中損失910萬元,當中500萬元是其丈夫留給她的遺產,剩餘是個人積蓄。

另一案件涉及一名17歲中五男學生,於今年4月9日透過社交應用程式結識騙徒,對方自稱是投資專家,隨即向男學生推介一個聲稱可投資加密貨幣的手機App,更出言鼓勵他學投資。

短短數小時,男學生已信任騙徒被下載該虛假手機App,初時只入200元到騙徒提供的本地個人銀行戶口,發現投資App戶口帳面「已賺」數倍,故前前後後再匯入超過21萬。男學生兩日後想取回款項,騙徒隨即拒絕並要求匯入更多錢,與家人商量下才知受騙報警。男學生總共損失21萬元,為其零用錢積蓄。

54歲女會計師向「網上情人」分97次匯入2,730萬元

警方表示,今年截至6月8日,共就投資騙案拘捕64人,包括46男及18女,不少案件仍在調查中,騙徒接觸事主過程短至1日、長至1年均有,警方會調查相關本地銀行戶口是否傀儡戶口。至於今年最大一宗案件涉及一名54歲女會計師,警方今年1月接報,指女事主經網上軟件認識騙徒並發展成網上情侶,並盲目地相信騙徒,在虛假外匯投資平台上「投資」,分97次將2,730萬元傳入43個不同個人銀行戶口。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資者教育及企業傳訊總監楊蔚怡則表示,目前全球有數百個虛擬投資平台,大部份在海外,未必有監管,一旦停運或遭黑客入侵,投資者或會有損失。她又指證監會本月推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新監管制度,容許持牌交易平台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服務,並設有一系列投資者保障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