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水小心「游泳耳」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夏日炎炎,正是出門玩水解暑的好日子。不過須小心嬉水後引「水」入耳,患上俗稱「游泳耳」的外耳炎。屆時又痕又痛之餘,分分鐘影響聽力!下文會詳解「游泳耳」的病理,同時分享日常使用耳藥的注意事項,保障耳部健康。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

耳道溫熱潮濕,正是細菌滋生的溫床。所謂「游泳耳」是形容外耳道發炎,不少患者泳後處理不當或污水入耳,容易令耳道積水及滋生細菌而發炎。不止游泳會導致「游泳耳」,日常洗頭或以被棉棒或手指撩耳,亦有可能刮傷耳道而導致發炎。

參考數據,接近90%「外耳炎」患者屬於細菌感染,其餘10%則屬真菌感染。此病十分常見,當中以7至12歲免疫系統未發展完全的兒童,以及免疫系統弱的長者較為高危。

外耳炎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發炎原因大多是耳道積水及受傷,後者則指病情持續三個月或以上仍未痊愈,患者可能因耳環或洗頭水過敏而長期發炎。

患者患上急性外耳炎,初期會出現耳道痕癢不適,部份患者此時可能誤以為耳垢太多所致,自行購買耳油滴耳,但要注意耳油主要作用為潤滑耳道,務求令耳垢容易跌出,卻沒有殺菌之效。

參考數據,接近90%「外耳炎」患者屬於細菌感染,其餘10%則屬真菌感染。此病十分常見,當中以7至12歲免疫系統未發展完全的兒童,以及免疫系統弱的長者較為高危。(視覺中國/GettyImages)

比起滴耳油,患者其實可利用耳用的「2%醋酸」滴耳;耳用醋酸當中的酸性有效抑制細菌繁殖,舒緩症狀。特別建議患者如欲購買滴耳藥水,不宜自行按喜好選購,可考慮到有RX標誌的藥房向藥劑師查詢,屆時藥劑師會詢問病況,再向患者提出專業的用藥建議及注意事項。

當患者外耳發炎惡化至中度,其耳道會開始出現紅、腫、痛,甚至有液體流出的情況。若病情步入嚴重時,患者耳道痛楚及滲液的情況會加劇,耳道可能腫脹至堵塞,影響聽力及耳鳴。患者需要求醫診治,在醫生處方下使用抗生素滴耳約5至10日,徹底消滅病菌。曾有病例的耳道同時被細菌及真菌感染,結果需要「雙管齊下」使用抗真菌及抗細菌的耳藥水。

事實上,耳道出現痕癢發炎就需要盡快處理,否則延誤治療,病菌容易擴散,患者有機會由外耳炎演變為中耳炎,令耳骨受到感染,面部神經亦可能受牽連而出現面部麻痹。

預防外耳炎,首要避免污水入耳及耳道積水。游泳時宜慎選水質乾淨的泳灘或泳池,避開污水。(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滴耳藥水為常見的治療方法,不過不少患者反映滴耳水時會出現頭暈及耳鳴等不適。以下分享兩項滴耳貼士:

(一)滴耳藥水時,須用藥的耳朵朝上,身體側躺。滴耳後至少等待2至3分鐘,讓藥水流入耳道深處及加以吸收。

(二)如滴耳藥水「温度較低」,有時滴耳後出現短暫頭暈及耳鳴,可能與耳藥水溫度過低有關。患者滴耳前可先手握藥水,令藥水稍為變暖,有助減低不適機會。

預防外耳炎,首要避免污水入耳及耳道積水。游泳時宜慎選水質乾淨的泳灘或泳池,避開污水。此外,有人習慣以棉棒或採耳棒撩耳,用以「吸水」或清出耳垢,但以上方法容易刮傷或過度清潔耳道。其實游泳及沐浴過後,可以側頭讓耳道水份自然流出,或以風筒的輕度風力短暫吹耳,令耳道回復乾爽。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