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墮裸聊騙局 自己頭像移花接木變色情片主角 遭勒索一萬元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人工智能(AI)發展趨向成熟,內地更驚傳多宗駭人聽聞的AI換臉實時視訊詐騙案。警方澄清指,中港兩地均無接獲相關舉報,本港亦暫無涉及AI詐騙的報案。不過,有不法份子以AI製作虛假新聞報道,並訛稱為本港銀行高層,推銷虛假的投資計劃,有日本男子誤信為真;亦有25歲港男則險墮騙局,遭網友誘使下載來歷不明的手機App,以進行裸聊對話,其臉部隨後被「移花接木」至色情影片,更被勒索購買1萬元點數卡,幸最終未有金錢損失。
警務處網罪科及商罪科提醒,科技日新月異,其中深偽技術(Deepfake)更可將圖像或影片「移花接木」,亦可偽冒語音內容,呼籲市民特別是長者應提高警覺,包括避免接聽陌生的視像來電,如懷疑身分真偽,可要求對方在鏡頭前做指定動作,例如用手指在臉部前方「劃過」,「睇吓佢神情自唔自然,同有冇穿崩位。」警方又呼籲市民,特別是熟識科技的青少年,可以協助提醒身邊的長者,提防相關的犯罪手法。

警務處網罪科及商罪科提醒,科技日新月異,呼籲市民提防人工智能相關騙案。(盧翊銘攝)
陳純青指,今年首5個月共有1624宗投資騙案,當中近8成屬網上騙案。(盧翊銘攝)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陳純青表示,今年首5個月錄得逾1.5萬宗詐騙個案,佔本港整體罪案44%,比去年同期增58%,涉及損失共21億元,人均損失1300萬元。他提到,投資騙案類別更顯著上升,今年首5個月共有1624宗,較去年同期增56%,當中近8成屬網上騙案。

他提到,本港至今未有接獲AI相關騙案舉報,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有不少騙徒借助AI行騙,網上更出現利用深偽技術、假冒名人製作的詐騙影片,警方近月更留意到海外有網上投資騙徒,以深偽技術製作虛假新聞報道,誘使市民墮入騙局。

其中一宗案,有日本男子於Instagram認識一名自稱是本港投資銀行行政總裁的網友,IG帳戶更載有一段受訪片段,與新聞主播談及其銀行推出的高回報投資計劃。受害人不虞有詐,誤信對方並按指示購買總值1700港元的點數卡。

惟受害人隨後感「唔對路」,遂與涉及的投資銀行聯絡,始知悉該「行政總裁」屬偽冒,該則新聞報道更是以深偽技術虛構後製而成,受害人遂於當地報警求助。陳純青指,警方備悉相關情報,亦會與海外執法機構保持緊密聯繫。

警方近月留意到有網上投資騙徒,以深偽技術製作虛假新聞報道,訛稱本港一間銀行設有高回報的投資方案,誘使市民墮入騙局。(警方提供)

另一宗涉及AI的騙案情報,受害人為25歲香港男子。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情報組高級督察吳柏慧指,該名男子今年3月,於交友平台遭誘使進行裸聊,但需下載對方指定的手機直播App,始能展開對話。他隨後發現其肖像被「移花接木」至色情影片,對方更進行勒索,要求購買1萬元點數卡,受害人拒從力保不失,並向警方作出通報。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高級督察陳智穎表示,深偽技術近幾年發展迅速,可透過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並將圖像或影片內容轉移,亦可偽冒語音內容。雖然本港目前沒有涉及以人工智能換臉擬聲,並進行實時視像通話的個案,但市民需時刻提高警覺,包括留意對方通話時有否破綻,例如眼神及口型有否不自然,亦可要求對方在鏡頭前做指定動作,「可以要求對方喺鏡頭前用一隻手指,慢慢劃過臉部,由於電腦需要針對咁突如其來嘅改變要重新運算,所以係會有穿崩位。」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張文瀚補充指,如有懷疑,亦可嘗試於對話中向對方詢問個人問題,從而核實對方身分。他提醒,市民應保持警剔,切勿輕易將臉部及指紋等個人生物辨識資料交予他人,包括避免接聽陌生的視像來電,以免資料不慎外洩。

網上資訊眼花瞭亂,商業罪案調查科訛騙組督察梁珮筠說,市民應養成事實查證(Fact check)習慣,如懷疑文字或圖片被竄改,可善用搜尋器查證出處,亦可借助警方早前推出的「防騙視伏器」,輸入收款賬戶、電話號碼及電郵地址等,以評估其詐騙及網絡安全風險。

陳智穎即場示範深偽技術,「易容」至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陳純青的樣子。(陳淑霞攝)
陳智穎指,若收到可疑的視像通話來電,但不知對方身分真偽,可要求對方在鏡頭前做指定動作,「由於電腦需要針對咁突如其來嘅改變要重新運算,所以係會有穿崩位。」(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