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術助偵測故障根源 提升整體建築物設施管理使用水平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建造業新科技用於佈局、設施及施工工序相對複雜的建築物工程,較用於一般建築物上更能提高工程效率,故本港不少大型醫院近年在施工初期已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或簡稱BIM)技術協助施工。筆者認為技術不但在建造初期帶來好處,在醫院大樓日後營運及保養上,包括處理故障問題及日後發展計劃估算等,其帶來的益處更是前所未見。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筆者上文曾提及,本港不少工程雖然在施工時運用了BIM技術,但部分似乎流於「交功課」式應用,未能完全領略到BIM技術的精髓及帶來的真正好處。BIM在佈局或工序特別複雜的大型醫院等建築物中,其好處更顯注,如在施工初期,若建築物牽涉不同類型的機電及屋宇裝備設施,及需要安裝的先進醫療儀器越多,科技運用能越容易協調不同圖則或系統的工程,利用BIM的可視化模擬和管理,量化建築及促進新穎的評估與施工規劃。

另外,技術亦能讓工程人員提早預視建築物落成後情況,如進一步感受到醫院室內的燈光及顏色等;更能檢視醫療流程,有需要時可作更改以達至更高效率運作,令交付更暢順,醫療設施便可盡快提供予有需要人士使用。

筆者倒想起數十年前,當時建築科技尚亦未推陳出新,曾有大型醫院在工程期間,被發現不少後勤服務系統或機電冷等喉管設施的設計與實際安裝位置出現「碰撞」,原來當時承建商只過分簡單地將不同設施的平面圖「重疊」起來去製成總施工圖,令設施無法互相協調,最終需花額外時間及成本去糾正,不但浪費了資源及增加工時,據報事件亦令承建商捲入訴訟,可謂得不償失。筆者認為,若當年已有類似BIM技術預設便不會出現同類問題,一旦承建商施工時遇上任何狀況,亦可輕易進行修改。

不過,其實很多人對BIM技術其中一樣最大的益處並不甚在意或未有深入了解,就是技術有能力將大樓營運系統強化及令設施管理提升達至更高水平。首先系統會把設施虛擬化再「置於」大樓立體圖則內,根據電腦估算自動預留足夠機房或喉管等空間作維修及保養,甚至預留位置作建築物擴建時加大容量之用。另外,大樓亦可在施工時預先在不同位置加入物聯網傳感器(IoT),一旦設施出現故障,可透過檢測傳感器連接設BIM電腦系統作出即時處理。例如,若大樓出現停電或水喉爆裂情況,系統可即時在立體視像中顯示所檢測出的停電、漏水,甚至故障位置、被波及的範圍等,令工程管理人員全面掌握運作情況,盡早作出復修,減低對醫療服務的影響。

除了一般大廈日常管理及維修,BIM技術的特別之處是可預先為醫院進行使用流量模擬或測試,預計出大樓使用量達至高峰時的情況而作出不同預案,甚至為醫院建築物未來的擴建、加建或改建不同計劃作估算。例如診療區域設計能透過BIM對不同時段門診量及就診時間等數據進行數碼模擬演算,斷定診療區容量的足夠性及合理性,以便作出優化,令醫院使用者有更良好的就醫歴程與體驗。

筆者在早前新冠疫情期間,曾使用BIM技術去協助設計以組裝合成興建的高規格隔離病房,更透過系統製成的數碼化圖像去預測污染物在樓房高處排氣口的流向,以了解管道是否對傳播病毒有相關影響。其實本港已有不少興建中的公營醫院全面使用BIM技術,當中亦有配以組裝合成技術興建,期望令醫院往後管理更有效率,相信有助減少維修保養工程對使用者的影響,亦可為日後的擴充計劃等做最佳準備。但業界要留意的是,管理所需的BIM模型不但要擁有足夠支持運營的數碼信息,亦要設立能夠方便地管理、修改、查詢及調用信息的系統,期望業界能多善用BIM技術,提升工程質素之餘,亦能提高長遠整體醫院大樓工程設施管理的效率,令患者與醫護都獲益。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