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鯨魚|專家提醒遠離鯨魚 嚴重可致擱淺 觀鯨需注意11守則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香港水域罕有地出現鯨魚,令不少市民雀躍萬分,更有人轉程出海追鯨。不過,鯨豚類動物天生使用回聲定位,人類活動或對其構成影響,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今日(14日)表示,鯨豚對聲音敏感,如有船隻於附近經過,可能影響其回聲定位,無法回到原本的棲息地,最嚴重或會使其擱淺,因此呼籲市民與鯨豚保持距離。

如何觀賞鯨豚之餘,又避免對其構成影響?陳梓南指,漁護署有制訂相關指南,一共有11項守則,當中提到,每次只可有一艘觀豚船在其500米範圍內觀賞,而且不可試圖接觸或餵食。

+5

專家估計鯨魚身長約7米 屬未成年布氏鯨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今早與漁護署於昨日發現鯨蹤的水域巡視,惟未有發現鯨魚,反而見到前來觀鯨的市民陸續增加。

香港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表示,根據網上影片,相信鯨魚品種為布氏鯨,其身長估計約為7米,較成年的布氏鯨為細小(成年可長約12至17米),相信並未成年。他續指,布氏鯨出沒於熱帶或亞熱帶海域,故香港確實為其出沒之處,對上一次發現為2021年,惟該布氏鯨最終於深圳灣擱淺。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左)及香港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右)。(歐嘉樂攝)

黃永康表示,布氏鯨本身有機會獨處,故今次單獨現身並非不尋常。單憑網上片段,他指難以判斷其性別,但可見牠舒暢地游泳及進食,未見異樣,亦證明水質適合其生活。他又指,布氏鯨一般會進食群體魚,例如沙甸魚。

至於布氏鯨會否對市民構成危險,他提醒,市民應與任何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即使鯨魚無意傷害他人,但亦可構成風險,「佢體形咁大,挨一挨埋嚟都會受到傷害」。

▼2023年7月13日西貢鯨蹤▼

陳梓南則指,今日巡視期間發現遊艇增加,但鯨豚依靠回聲定位,人類活動例如船隻經過,摩打聲或會對其構成影響,令到鯨豚被困,無法回到原本的棲息地,最壞的情況更可能會擱淺。

事實上,漁護署制定了觀豚活動守則,同樣適用於觀賞鯨魚。該守則如下:

1. 以緩慢穩定的速度前進或停船,不可突然改變航向,船速不可以超過10海哩。
2. 每次只可有一艘觀豚船在海豚500米範圍內觀賞。
3. 當鯨豚在船的正前方100米以內,船隻應減速或停船,以免產生浪花,對其造成騷擾。
4. 不可向鯨豚迎面前進,只以斜角靠近。
5. 不可在鯨豚附近「開倒車」。
6. 不可追逐或穿越鯨豚游泳的路線;不可分開鯨豚母子或群體;不可迫趕鯨豚游往船隻、魚網及岸邊淺水處。
7. 不可試圖接觸、餵飼鯨豚或與之游泳。
8. 不可拋掉垃圾,不可棄置任何燃料及污染物。
9. 尊重鯨豚,讓牠們選擇接近或離開船隻。如找到一群難以觀察的鯨豚,請不要騷擾牠們,應另覓較合作的一群。
10. 觀豚時,應以低速與海豚並行。
11. 如觀察跟隨著雙拖船的鯨豚,請注意:
觀豚船應緩慢地改變方向,並隨著拖網末端的浮標行駛。
當拖網漁船收網後,不可即時加速離開,應確定鯨豚散去後,才小心地以低速離開。

西貢鯨魚在哪裡被發現?

白沙灣遊艇會7月13日表示,會內的帆船教練在西貢水域發現一條鯨魚(whale)在水中暢泳,影片可見鯨魚在近岸海域暢泳,不時將部份身體浮出水面,場面罕見。漁農自然護理署確認,13日下午接獲警方通知指在西貢牛尾海一帶水域發現一條鯨魚,署方將派員到該處附近一帶巡視。漁護署呼籲市民如發現鯨魚,必須保持適當距離。

布氏鯨在香港是否常見及會否襲擊人類?

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 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常附着一些浮游生物。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稱,今次在西貢發現的鯨魚屬鬚鯨一種,屬於過濾性捕食生物,即張大口「飲水」,並過濾當中的魚類及蝦等,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由於香港水域多近岸淺水,較少有鯨魚等外海品種游入,但每隔兩三年香港也有錄得鯨魚出沒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