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護士急性腎衰竭要「洗腎」 等7年終換腎重燃第二人生

撰文:容嘉儀
出版:更新:

48歲得陳嘉敏本患有紅斑狼瘡,突然急性腎衰竭入院,從35歲開始每天「洗腎」。「有啲難接受,點解突然之間個腎會壞咗。」她每隔兩晚便要「洗血」10小時,「洗血」期間因雙手接口不可移動而影響睡眠,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未能應付前線護士工作,而轉投培訓護士工作。

輪候換腎約7年,有幸獲得通知有匹配腎臟,可以移植,換腎重獲新生,除了平日吃抗排斥藥,生活與常人無異,「唔使擔心(夜間洗血)嘈住屋企人」,可以照顧年老媽媽,重投照顧角色。

平均輪候5年以上 患者需長期洗肚或洗血

早前本港取消器官捐贈人數突增,雖然近月登記器官捐贈數字回升,但一直以來,香港較其他國家捐贈比率低。以腎臟移植為例,每位輪候腎臟移植的病人平均輪候5年或以上,成功換腎不但改變病人嘉敏及耀華一生,由被照顧變為可以照顧他人,更加拯救他們一家。

九龍西醫院聯網腎科顧問護師李淑恒指,末期腎衰竭病人需要進行透析治療,避免中尿毒。她指病人不論進行腹膜透析(又稱洗肚)或血液透析(又稱洗血),動輒需時4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病人亦需承受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如血液透析期間,可能因血壓不穩而暈倒,或「洗肚」可能導致腹脹或小腸氣;手上導管亦限制病人不能用力拿重物。醫管局中央腎科委員會主席雷聲亮指,病人「洗腎」時間愈長,出現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愈大。

前消防員等6年終可換腎 反過來可照顧患癌妻子

其中一位受贈者63歲李耀華患有先天性多囊性腎病,腎功能隨年月變差,及至53歲開始「洗腎」,「由23分幾跑5公里,到一年之後,去到32分鐘先可以跑到5公里,自己知道當時跑嘅時候好辛苦。」原本擔任前線消防員,但因要洗腎而轉做後勤工作,「在家居洗腎,每日由晚上8時開機洗腎,因水流聲而受鄰居投訴,騷擾別人。」

李耀華輪候6年多,終等到換腎。剛換腎就得悉太太患癌惡耗,太太需要接受化療,當時耀華換腎康復,可以全心照顧太太,「唔使我太太搶心返我轉頭」,他今年還完成人生第一個10公里馬拉松,「我可以同發哥拍住一齊跑,一齊完成。」

香港器官捐贈比率低 2433名腎衰病人輪候換腎

雖然登記器官移植自5月人數回升,雷聲亮指登記人數上升只反映更多人願意逝世後捐贈器官,移植數字短期內未明顯升幅。截至今年3月,香港現有2,433人輪候換腎,已進行15宗遺體移植腎臟手術,但香港較其他國家的遺體器官捐贈比率少。他表示,西方國家將心臟死亡及腦幹死亡納入遺體捐贈條件內,香港則仍處於初步探討;而且外國文化較「百無禁忌」,故捐贈比率較高。

李耀華指,有些院友輪候十多年仍未等到換腎,「一年又一年」,「洗腎」時間愈久,身體機能愈差。他強調登記器官捐贈,不單以另一方式活在世上,還可以拯救很多家庭脫苦海,又呼籲市民摒棄中國傳統觀念,遺愛人間。陳嘉敏提醒登記器官捐贈者,記得要將意願告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