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素指標|環諮會倡健康風險作標準 環境局:研設新綜合指標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政府擬收緊(17日)現行空氣質素指標,引入世界衞生組織(WHO)《全球空氣質量指南》三項指標,包括二氧化氮(NO2)及一氧化碳的24小時空氣質素指標,以及臭氧的高濃度季節指標(O3),今日(4日)交環境諮詢委員會討論。會上多名委員提及應該以人體健康風險作為綜合指標,商界環保協會行政總裁吳家穎則指,如果目前不把焦點放在污染物對於健康的風險,市民對於空氣質素會掉以輕心。

環境及生態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梁啟明表示,政府未來風亦是以健康風險作為指標,他同意需要以新方式表達污染物對於市民健康的影響,局方會聽考慮研究設立新的綜合指標檢視空氣質素。

空氣科學與健康專責小組成員之一、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劉啟漢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引起的癌症風險已高於可吸入懸浮粒子,他認為當局檢討空氣質素指標之時,重新考慮將健康風險納入指標。他說,目前二氧化氮(NO2)水平減少,臭氧水平上升,由於總健康風險仍然減少,令政府對於減排仍有所猶豫,減碳問題「有啲地方」停滯不前。他建議政府於未來五年考慮建立新機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以健康風險作為主要指標,決定減排指標,非單靠調整某幾項污染物作為標準。

商界環保協會行政總裁吳家穎指,如果目前不把焦點轉為空氣質素對於健康的風險,市民會開始掉以輕心:「大家入咗腦嘅就係,可能有幾種污染物,對我哋嘅影響係最大,政府有好緊張,要做好多功夫去減。而家經過咗呢10年睇到有改善啦⋯⋯咁係咪代表個空氣質素對於佢哋嘅健康完全冇影響呢?」

梁啟明回應指,以健康風險作為指標是政府未來風向,「因為當我哋個空氣質素改善,有好多嘅數字比較低嘅時候,其實係好難再去表達個濃度、表達個風險。」他同意需要以新的方式、綜合指標表達整體而言污染物對市民健康的影響,局方會聽取意見,考慮將來研究設立新的綜合指標。

環境及生態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梁啟明(右)表示,以健康風險作為空氣質素指標是政府未來風向。(陳葆琳攝)

梁啟明又指,認為有需要監管室內空氣質素,未來方向包括加強教育及管制特定產品,相信對於改善空氣質素可相輔相成。但他表示,暫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於室內空氣質素管制立法,因為執法困難,室內環境涵蓋很多擁有者。

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查毅超會後見記者表示,委員大致支持政府工作,建議政府加強宣傳有關空氣質素與公眾健康的關係,強調不同污染物對健康會構成風險,並教育市民關於室內空氣質素的知識,例如甲醛的處理方法;另未來嘗試以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的風險作為制定政策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