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日|團體推在家園藝治療延緩病情 照顧者困擾減近4成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今日(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有團體研究證明在家進行具園藝治療效果的種植活動後,可延緩認知障礙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BPSD),更可減少照顧者的困擾近四成,提升彼此快樂指數。

有患上輕度障礙的前小學校長參與研究,延緩認知障礙症之餘,更找到精神寄託,作為照顧者的妻子也減輕了壓力,「見到佢開心我咪開心囉。」

港每3長者有1人85歲時患認知障礙

根據《世界老年認知障礙症報告》,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數量估計為4,680萬,預計到2050年人數將達到1.315億。在香港,每三位老年人便有一位在85歲時患病。超過9成患者均會出現行為及心理問題,長遠影響家庭關係及引起照顧者壓力。

行為症狀例如重覆問題、不斷收藏物品、暴力行為;心理症狀除了有妄想、幻覺、幻聽外。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指,憂鬱及焦慮不安是最為常見。

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表示,可以依靠非藥物治療,如園藝治療幫助患者減低行為及心理問題。(洪芷菁攝)

科技化園藝活動融入家中 30對認知障礙患者與照顧者參與

過培健表示,由於現時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認知障礙症,故可以依靠非藥物治療,如園藝治療幫助患者減低行為及心理問題。他指出,在香港參與園藝治療,往往受空間、天氣和人手等限制,長者難以定期參與。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同理工大學護理學系,將科技化的園藝活動融入患者家中。研究團體於去年8月至12月,邀請了共30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參加,而患者年齡平均為81.8歲,而自理能力上,有半數人為中度依賴,其餘為輕度依賴及完全獨立。

照顧者需先學習3節基本的園藝活動訓練,然後在家與患者以水耕種植機一起栽種作物,每個作物的種植周期平均約28天。過培健指,利用手機 App 記錄及追蹤植物生長所需的水份及養份,即使沒有種植經驗,參加者都可以成功種出植物,大大增加滿足感。

+3

刺激五感鍛煉動作協調 照顧者困擾減4成

過培健表示,利用水耕種植機進行園藝活動可以刺激患者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活動,例如聞葉子的味道、觸摸和查看葉子的紋理、檢查蔬菜的形狀大小和高度等。他亦指在分株繁殖中,患者需要用細小鉗子將植物分開,可鍛煉其動作的協調能力。

研究發現,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BPSD)減少了約23%,快樂指數則增加了14.47%,不過認知能力差異增加僅約2%。另外,照顧者對行為及心理症狀的困擾程度亦大幅減少近4成,快樂指數則上升了約5%,改善了彼此關係。過培健指,未來會在應用程式中加入一些認知刺激活動,如植物圖像的拼圖遊戲等。

前小學校長患輕度認知障礙 種菜成精神寄託

研究參與者73歲的陳先生於2019年中風後,在翌年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症,由66歲的陳太照顧。陳先生有短期記憶欠佳、詞不達意等症狀,陳太憶述丈夫過往曾乘搭錯誤的交通線路,將100元錯讀為1,000元,又會因小事變得脾氣暴躁。她補充指,曾為小學校長的丈夫,會因表達不到簡單言詞而容易感到挫敗。

陳太指希望讓丈夫不斷接受新事物,延緩認知障礙症,於去年疫情期間,經女青誌寶松柏中心轉介參與研究。陳太表示,疫情期間丈夫在家中無所事事,故在家種植成為了精神寄託,與丈夫一同種植了白菜仔和櫻桃蘿蔔。她指丈夫每一日會檢視植物數次,每早起床後隨即檢視植物是否需要加水或營養粉,而二人目睹植物生長過程中,亦會感到開心且有成就感,「從來冇諗過自己係咁叻嘅。」

夫妻增加話題 減輕照顧者壓力

自夫妻參與園藝活動後,增加了二人話題,陳太說:「好似睇住個BB咁不斷長大,係好開心同埋會研究點解呢棵咁醜樣,但係嗰棵又咁靚仔慨?」她認為園藝活動有助延緩丈夫的認知障礙症狀,例如減少乘搭錯誤交通線路的情況,改善情緒及培養責任心,亦變得主動幫忙做家務。她舉例指,在收成時,丈夫會主動洗淨蔬菜及烹調,亦會洗衣服及洗碗等。作為照顧者,陳太表示減輕了壓力,不需擔心丈夫是否抑鬱或封閉自我,「見到佢開心我咪開心囉。」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認為,近年很多新科技產品幫助照顧者,但大部份未能普及。(洪芷菁攝)

照顧者科技產品未普及 女青推免費借水耕機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認為,研究結果對社福機構制定支援認知障礙症人士的服務,有很大參考價值,亦呼籲政府除了要加大援助患者的力度,也增撥資源支援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她又稱,近年很多新科技產品幫助照顧者,但大部份未能普及,期望日後更多照顧者有機會善用科技。

女青將於粉嶺、青衣、鯉景灣及深水埗的長者中心,推行免費借用水耕機計劃,讓照顧者和患者在家享受種植樂趣,有興趣市民可以致電 2676 7067 查詢。中心亦會定期舉辦水耕機園藝治療工作坊,分享水耕機應用技巧及訓練五感元素的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