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中大福田研究院院長倡兩地數據盡快過河 推動知識轉移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上周三(25日)發表施政報告,當中提到中港兩地研究數據「過河」,以便利大灣區發展。中大福田研究院院長秦嶺認為,兩地數據和標本互通十分重要,指出現時國內及香港的法規下,涉敏感或限制性的數據都不能互通,令中大在香港建立的數據、醫療方法等不可在內地應用,甚至要重新收集一次數據,指兩地數據「過河」可利用雙方優秀進行互補,為大灣區發展及推動國家創新知識轉移落地。

中大福田研究院院長秦嶺提到特首李家超剛發表的施政報告,當中有關數據和標本互通問題是非常重要。他指出,現時國內及香港的法規下,涉敏感或限制性的數據都不能互通,以醫療範疇為例,人體標本、血液等數據都是不能互通,令中大在香港建立的數據、醫療方法等不可在內地應用,甚至要重新收集一次數據,令科研上有一定限制,所以兩地研究開放互通數據,可以利用雙方優秀進行互補,為大灣區發展及推動國家創新知識轉移落地。

對於大灣區中招攬人才,中大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指深圳要招攬國際人才,在國際大環境、文化及生活習慣等因素下有一定難度,而香港相較之下有一定優勢;但相反,香港較為缺乏一些「落地」的人才,尤其是在研發及工程方面,而深圳的學生可能不是在很好的學校中畢業,但進行研究的經驗較多。

劉雲輝認為香港引入海外人才,深圳亦可提供國內的工程技術人才,隨河套區發展,兩地人才可更方便一起合作,結合起來雙方互補,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效果。秦嶺亦指出,中港兩地在科研發展上是互相協調,而非進行競爭。

施政報告中亦提及要建立香港藥物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秦嶺認為非常重要,提到以往與內地接軌時要在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外國接軌更要在美國FDA或歐洲CE等機構完成檢測工作以取得認證,對源頭創新有一定限制,「香港本土的源頭創新工程,一定要到外面去完成。」

秦嶺指,為了提高大灣區在國際地位,今次措施的方向是非常重要,希望藥物及醫療器械的研發工作在建立有關制度後,評審的項目可與內地接軌,即可以在內地通用,長遠而言更可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於本年3月28日揭幕,創建至今積極打造專注於機器人、人工智慧、醫藥等研究機構。其中中大卓敏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教授劉雲輝為「香港中文大學深港智慧醫療機器人開放創新平台」的項目負責人,項目至今已完成超過十項專利申請,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六項、外觀專利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