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校長:中國視野為大框架 不標榜共通能力 老師要適應

撰文:胡家欣 洪芷菁
出版:更新:

教育局今日(23日)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當中提及開設新科的原則,是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向,以48個學習主題的課節計算,至少有兩成半與國民教育相關。有不願具名的校長直言,過往常識科一直滲入國情元素,教學較為「知識性」層面,亦以國際公民的角度作為大框架,重視和標榜九項「共通能力」,例如明辨性思考等;如今則配合愛國主義教育,以中國視野作為大框架,側重強調推動12個價值觀,當中新增「孝親」、「團結」等價值觀。他相信,教師要適應新的課程,「同以前要求好唔同」。

教育局今日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擬定稿,當中提及開設小學人文科的原則,是配合愛國主教育的方向。(資料圖片)

該位小學校長表示,人文科課程框架對於國民教育學習內容,輔以仔細說明,例如學生須知國家首都在北京、國家地圖上的位置、香港是國家的一部份等,形容是「具細無遺」,反映國民教育更有系統,官方對執行上的期望十分清晰。他指,對此不感到意外,反而課程文件開宗明義提到愛國主義教育,則感到驚訝,「估唔到咁大膽」。

小學校長:重價值觀教育、輕共通能力

教育局一直否認人文科等同國民教育科,他認為,即使國民教育科無獨立成科,但事實上已融入去人文科,要教學生正面認識祖國,欣賞國家。他指,常識科一直滲入國情元素,教學較為「知識性」層面,亦以國際公民的角度作為大框架,重視和標榜九項「共通能力」例如明辨性思考等;如今則配合愛國主義教育,以中國視野作為大框架,側重強調推動12個價值觀,甚至新增「孝親」、「團結」、將「關愛」改為「仁愛」等價值觀。

比對常識科課框和人文科課框擬定稿,前者將「共通能力」列為課程架構的組成部份,亦多番標示「共通能力」;後者提及則廖廖可數,並放入「探究學習」、「連繫生活」的部分等。

以中國為中心去看世界 強調政治正確

人文科「世界與我」的學習範疇,提及認識「中國致力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國家與我」的學習範疇,提及國家經濟與世界的連繫,以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作為例子。他認為,反映以中國作為中心去看世界,與過往常識科以各國立場去看世界有所不同,「強調政治正確,因過往啲人唔了解國家」。他相信教師要適應新的課程,「同以前要求好唔同」,需要重新思考教學活動和設計。

日後人文科將佔總課時約7%。(資料圖片)

津小議會:內容超出學生負荷 重申須刪減整合

日後人文科有機會佔總課時約7%,津貼小學議會署理主席蘇炳輝認為,常識科一拆二後,大部分課題都放在人文科,再加入國民教育、國安教育及價值教育,「你呢方面就係咁加,但係另一方面又唔減喎,其實最辛苦咗啲老師,咁老師教得唔好,就學生最受害啦。」

他檢視課框後,認為內容多而散,超出學生負荷,建議應整合及刪減不合時宜課題,舉例「健康與我」的學習範疇,教導學生如何與人相處、或遇到困難時如何協助他人等,內容有關聯性,可以再作整合,但估計人文科成科太倉促,未有時間做整合功夫。

另外,部分課題如國安教育中有國安法的介紹,可與有關守法守規的內容結合,而非「割裂」處理。國情元素佔人文科課節約兩成半,被問及比例是否合適,他表示,不介意佔比多與少,重點是釐清哪些適合人文科的教學元素。

他建議,局方疏理整合課題內容,要有聚焦點,相信能給予老師清晰的課程目標、教學方向及策略,對整個國民教育及人文科有更準確定位。

(資料圖片)

國情教育教真實事件非犯錯 建議培訓老師釋疑慮

被問到課程配合愛國教育方向,例如認識共產黨帶領的國家成就、侵華史如南京大屠殺,教學上會否有難度,蘇炳輝表示,常識科的國民教育或國安教育範疇,一直包含認識國家等,相信老師有經驗處理。

在國情教育方面,老師能否觸碰負面內容,他認為,老師最重要是要釐清內容的真實性,教授真實事件並非犯錯,但要以多角度分析事件,「我唔相信任何一個國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啱嘅,我哋有時出現歷史就係咁,歷史嘅教訓就係有時我哋會做得啱,有時會做得唔係幾好。」

他認為要教導學生延續好的一面,而做得不好的地方,可思考將來如何做得更好。他亦指,不應只讓學生認識國家、培養國家情懷,也要面向世界,明白自己國家在世界的定位,以致自強不息。他建議局方透過專業培訓,釋疑及減低老師憂慮,令他們可以教得「揮灑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