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加急症室收費|次緊急非緊急佔逾半 醫衞局:影響應付緊急個案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消息指政府研究調整急症室收費。現時急症室分流制度為五級,當局認為急症室服務應適用最急切人士,據了解,因此研究方向之一是調高第四類次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病人的診費,以減少求醫人數。

醫務衞生局表示,過去10年,第四類別及第五類別個案一直佔比多達55%至65%,無可避免佔用治理第一、二及三類別個案的急症室資源。局方指第四及五類別個案數字於新冠疫情期間顯著下跌,2020至2022年期平均每月宗數約8萬宗,較2019年約10.7萬宗下跌約三成,而過去6個月平均每月宗數已反彈至約10萬宗,反映第四及五類別個案相對非緊急或情況輕微,但對急症室應付緊急個案的能力影響甚大。

醫院管理局每兩年研究調整急症室收費,預計在11月拍板,今次研究方向之一是調高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診費,最終目的是令病情較輕病人到門診或向私家醫生求醫。據了解,局方有意在檢討收費的同時,亦會推出多項配套,如改善現時夜間及公眾假期期間只有少數私人診所診症的情況。

第一至三類別個案10年間升約兩成

醫務衞生局指過去十年,第一類別、第二類別及第三類別個案數目一直穩步上升,平均每月宗數由2014年約6.1萬宗升至2023年約7.3萬宗,上升19.7%。

局方指,急症室是為病情較危急的病人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如果急症室接收了病情較危急的病人,急症室將需調動醫護人員搶救較危急的病人,被分類為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將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醫管局的服務目標訂明所有危殆的病人(即100%)會獲得即時診治,而被分類為危急及緊急的病人在抵達急症室後亦會獲得優先治理,具體而言,絕大部分的危急(95%)和緊急(90%)病人會在15分鐘或30分鐘內獲處理。

急症室疫後「復常」 每月第四及五類個案反彈25%

醫務衞生局表示,過去十年,第四類別及第五類別個案一直佔比多達五成半至六成半,無可避免佔用治理第一、二及三類別個案的急症室資源。局方指這類病人病情一般比較穩定及沒有生命危險,大部分可以由普通科門診、私家醫生或私家醫院治理,例如流感或腸胃不適等穩定偶發性疾病。

第四及五類別個案數字於新冠疫情期間顯著下跌,2020至2022年期平均每月宗數約8萬宗,較2019年約10.7萬多宗下跌約三成,但在過去6個月平均每月宗數已回升至約10萬宗,升幅約25%,反映第四及五類別個案相對非緊急或情況輕微,但對急症室應付緊急個案的能力影響甚大。

醫管局加強公眾假期普通科門診服務

局方表示,醫管局一直密切留意急症室的服務需求,根據應變方案靈活調配人手及資源,採取措施增加服務量,例如加強公眾假期普通科門診服務,以應付服務需求;政府會繼續鼓勵市民,尤其病情輕微及非緊急病人,更多使用社區的基層醫療及家庭醫生服務,以有效疏導公營急症醫療服務的壓力,讓急症室作為全民安全網,更能集中處理一些急症和緊急服務。

局方又稱,政府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逐步落實地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策略,透過加強地區康健中心服務,建立家庭醫生制度,並以公私營協助模式,鼓勵市民可以小病在社區治理的概念,並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目的是在社區構建更完善的基層醫療網絡,令市民改變求醫習慣。

醫務衞生局表示,為確保資源有效運用,政府及醫管局設有機制,根據適用原則(即分擔成本、負擔能力、恰當使用、資源運用優次扶助弱勢社羣使用服務如及公眾的認受),每兩年檢討包括急症室在內的公營醫療服務收費。上一次的檢討於2021至2022年進行。現正進行的檢討將針對資源分配失衡情況比較嚴重的服務,重點考慮優化收費安排,以引導市民大眾善用公營醫療服務、有效運用有限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