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香港如何破繭 成為怎樣的蝶
三年以來,這屆政府在回應民生「老、大、難」。公屋輪候大排長龍,覓地和興建卻需時間,遠水難救近火,「簡約公屋」卻可以在中短期內解燃眉之急;十萬個家庭屈居「劏房」,可負擔房屋供應尚未到位,當局因而設立「社區客廳」並且提出「簡樸房」標準,嘗試在惡劣環境中為居民保留些許尊嚴。行政長官李家超回顧過去一年施政說,政府的初衷就是要「幫市民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千頭萬緒,解決問題始於足下。哪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社會看見有「就醫」,有改變,大概已覺慶幸。但一屆任期已然過半,若能連任,也已是接近三分之一。市民下一步自然會問,兩年後的香港是怎樣?2032年的願景是什麼?國家「十四五」還未完結,「十五五」已經規劃得如火如荼。在「簡約公屋」、「簡樸房」之後,我們將如何生活變得更好,房子住得更寬敞?若市民無法在生活中感受到改革的具體作用,所謂的文化改變不就是官員的自我感覺良好嗎?三年已經過去,絕不能再拖延。這不但是施政的路線圖、改革的時間表,在本質上更是一份締造公平、正義社會的承諾書。
務實應急之後 亟待公義藍圖
蝴蝶破的不管是繭,抑或是蛹,那都是一場自我革命,掙脫自縛之限。若說政府勇於改革、敢於破局,改的不也是制度慣性,破的不正是官僚主義嗎?財政司作為政府的一部分,理理應在這場自我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市民在過去一年卻大惑不解,何以公共財政缺乏結構性改革,反而糾纏於兩元乘車優惠、開徵籃球博彩稅等枝節?財政收入過度依賴地價之「繭」路人皆見,為何遲遲未破?核心商業區寫字樓空置率高企,對策竟是消極地暫停商業用地供應,無異於等待果陀。如果財政司司長無法革新思維,意識破繭,那他是否應該承擔最後責任,讓有能者一試?
蝴蝶的複眼既看到挑戰,也看見機遇。我們看到香港競爭力排名重返三甲,也看見經濟發展不均,成果未能人人受惠;看到GDP所謂穩健增長,也看見消費收縮,兩餸飯店門外大排長龍。街坊民生小店到老字號食肆一間接一間黯然結業,零售業生意低迷,失業人數悄悄地在攀升,「打工仔」又怎能感受到經濟增長?香港面對經濟逆境,其深層根源實為結構矛盾,而的士行業的困局正是最好說明——的士生意每下愈況,是網約車「搶生意」,更是的士牌照制度創造了封閉又扭曲的市場,持續剝削作為勞動者的司機。我們支持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同時強調要打破目前不公義的結構,讓司機實現「多勞多得」。無論是零售業、飲食業或是各行各業,若然繼續受制於高租金壓力,香港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營商環境,遑論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若然市民的工作收入「揾朝唔得晚」,無法安居樂業,經濟發展的宏觀數字又有什麼意義,政府又如何凝聚社會人心?
告別尋租經濟 北都引領突破
燉奶佬、海皇粥店、大班麵包西餅、富東閣、鴻運冰廳、海運戲院、嘉禾院線、國民警衛……過去一年,結業的商戶不勝枚舉,恐怕連市民都記不下去。其背後是尋租活動衍生的高昂地價與租金,正在扼殺百業的生存空間。四大支柱也好,六大優勢產業也罷,往屆政府始終未能扭轉本港經濟的單一結構。所以北部都會區在本質上,應該是對香港數十年來發展模式的改造。
過去香港發展規劃極度不均衡,新界大量土地被囤積投機而非善用。如今政府以北部都會區作為經濟發展的未來引擎,特首寄望其為香港打開新天地。但近年市場低迷、融資成本高昂,發展商都自身難保,若然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仍然依賴市場主導,豈不是將這個城市的未來取決於企業的現金流?但如此同時,連皇后山邨的食水都管理得如此混亂,政府部門的官僚甚或低效盡顯人前,我們如何能信任官員有能力統籌和建設龐大的北部都會區?這個「繭」若不能破除,市民自然擔心北部都會區會否淪為又一個延誤與超支的案例。
收地主導發展 產業成新引擎
在北部都會區的「破繭」,就必須主動運用《收回土地條例》,以合理的價格大規模收回發展所需土地。地產商向新界居民收地每平方呎不過數百元,為何政府向發展商收地就要賠上千多元?釐定合理的價格既是為公共財政止血,更是彰顯社會公義。政府藉此掌握發展的主導權與時間表,確保規劃能以公共利益為最大依歸,才能徹底擺脫土地價格的制肘。北部都會區的KPI不是賣地、誕生「地王」,而是孕育多少新興產業,創造多少優質就業職位,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社會成本。香港的「破繭」就是打破產業結構單一化,在金融與地產之外開闢新路,不再走回那條依賴土地資本的老路。
在這片新天地「成蝶」的,是創新科技各和高端服務業,也應該是教育和醫療產業。正如特首指出,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積極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樞紐的意思不只是學術排名,更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和經濟引擎。看看英國倫敦,美國波士頓或者紐約,吸引年輕人從世界各地而至。由學費、租屋、交通、飲食到日常消費,「留學經濟」的效益不容小覷。如果他們畢業後落地生根,投身於我們的創科、醫療、金融等高增值產業,更會是推動香港發展的無價投資。
醫療同樣是極具潛力的高增值產業,可以創造優質就業機會。但我們的「改革」只是這樣增加收費,那邊收緊門檻,香港潛力巨大的醫療優勢又如何破繭而出?我們的「繭」說到底是醫學院不夠,是醫科生學額不足。只要我們大幅為醫療體系擴容,既可以為公營體系紓緩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另一方面人才儲備充裕,高端私營市場也可以受惠。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分享成果,本來就不是矛盾兩立,前提是打破舊有經濟結構,敢於投資未來。
社會公平正義 蛻變締幸福感
放眼世界,面對未來,很多人都難言樂觀。特朗普政府推倒全球化,發起關稅戰,全面圍堵中國的發展。過去中美合作、全球化高歌猛進而順遂的香港,一不小心足以陰溝裏翻船。如果社會因為分配不公而撕裂,因治理不善而民怨叢生,因前景不明而人心渙散,還談何能力抵禦外部狂風暴雨?應對外部挑戰的最好方法,本來就是解決內部矛盾,重建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以改革凝聚民心。香港要成為的蝴蝶是令人人都可以分享發展成果,活得有尊嚴、有保障。
在幼蟲成長的階段,蛹曾經提供了安穩的保護,抵禦外界風雨。然而當幼蟲成長到下一個階段,堅實外殼反而成為了蛻變的最大障礙。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種種模式——無論是積極不干預下的自由市場迷思,抑或是以土地收益為核心的公共財政——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或許曾經促進經濟增長,但如今都已成為限制我們想像力、固化社會不公的堅壁。行政長官果斷處理《基本法》23條立法,終結了二十多年的拖延,彰顯了行動遠勝空談。同樣困擾香港多年的網約車規管、土地供應模式等問題,應該以同樣的魄力破局,這才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強調的「人民的獲得感」。香港破蛹不是要翅膀上繡花,而是讓市民在安居樂業、社會公義中分享蛻變的幸福感。由特首引領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直面未能與時並進的經濟結構與官僚文化,香港才能掙脫昨日之繭,承受蛻變的陣痛,締造一個更公平、年輕一代看到希望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