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浮屍起疑雲 學者:每年約900宗自殺 法庭裁死因

撰文:凌逸德
出版:更新:

近期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激烈社會衝突。近月有網民質疑,有死者疑「被自殺」或因反對逃犯條例輕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全港每年約900宗自殺案,長者自殺率佔整體兩成半,而24歲以下人士自殺率佔整體8.4%。葉指,所有自殺個案需經過死因庭,由法庭裁決個案是否屬於自殺,難以單憑表面證據作判斷。早前有人因政見與家人爭執,疑鑽牛角尖墮樓身亡。葉兆輝坦言與女兒曾因政見爭拗,但他選擇聆聽子女聲音,並與她到機場義載。葉指不少家庭處於繃緊狀態,建議家長避免吵架,聆聽子女聲音。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自殺個案需經過死因庭,由法庭裁決個案是否屬自殺,難以單憑表面證據作判斷。(香港01記者攝)
死因裁判法庭工作流程表。(網上截圖)

自殺個案需經死因庭作裁決

近月有不少死亡個案,有網民懷疑事件屬「被自殺」或涉受反修例示威活動。葉兆輝指出,本港每個自殺個案需經過死因庭處理,從而透過警方報告,包括醫生報告及死者生前等資訊,再由法庭作出裁決,以斷定個案是否屬於自殺。

「就自殺數字有冇上升,暫時冇一個好結論性的結果。其實準確性、真實性同完整性都係好大問題。」葉兆輝表示,根據香港法例,死因庭需要根據事件,於沒有任何疑點下,才可以判斷為自殺個案。

年輕人自殺案件 報道比率為約十宗 七宗被報道

根據資料題示,香港每年平均約有900人自殺,去年有822人自殺,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12.2人自殺。去年65歲以上自殺人數為239,佔整體約兩成半(24.7%),而24歲以下自殺人數為66,佔整體約8.4%,即不足一成。

葉兆輝指出,據2019年的研究數字,可見十個自殺個案中,有三宗案件會被報道。「根據我哋過往監察紀錄,十個老人家死亡,得一個會被報道。」葉稱,如果事件為年輕人自殺,十宗青年自殺個案,大約有六至七宗會被報道。他表示,近月不少個案於法庭未裁決下,個案被市民定義為「自殺」個案,「其實自殺者家屬都受傷緊,唔應該消費死者家屬,對任何人都冇好處。」

本港法例:在可疑情況下死亡 可以或必須進行研訊

根據本港現場法例,死因裁判官於以下情況下,可以或必須進行研訊。包括任何人突然死亡、因意外或暴力而死亡、在可疑情況下死亡,以及任何人的屍體在香港被發現或被運入香港。以及不論該宗死亡個案,是否須予報告的死亡個案。一旦死因裁判官認為有需要進行研訊,可就該宗死亡個案進行研訊。

死因裁判法庭:有權命令警方調查死亡個案

根據香港現行司法制度,死因裁判法庭負責為若干類死亡個案展開研訊,確定死因及肇事情況。有冊子扼要說明死因裁判官在處理有關死亡個案時,所具有的廣泛權責。至於死因裁判官為司法人員,有權發出屍體剖驗命令、命令警方調查死亡個案、命令進行研訊及簽發死亡事實證明書等工作。

上月24日,荃灣海濱一名男子於海面飄浮,消防員證實他已身亡,網民得悉事件起疑,猜測死者「被自殺」,約有20多名街坊到場了解事件。死者家屬及後亦到場,着現場人士停止拍攝,尊重死者,指他不是「被自殺」。
6月16日,第四次反《逃犯條例》大遊行,參與者逼滿金鐘、灣仔、銅鑼灣等多條主要道路。(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葉兆輝:全香港一年約有900宗自殺案

「全香港一年大約有900宗自殺,一個月大約有70至80宗,即每日約兩至三個(自殺個案)。」葉兆輝指出,事主自殺的原因很多及複雜,「可能有感情或學習問題,而社會活動係其中一個有可能原因。」至於自殺者本身存有很多高危因素,包括個人精神欠佳、缺乏社交支援及情緒病等情況,「大家需要關心個人精神健康,不要傷害自己!」

避免歌頌自殺者 憂產生情緒效應

「自殺死者係一個悲劇,係值得傷心,佢哋係需要關顧同治療,但唔係需要被歌頌!」葉兆輝指出,一旦有人歌頌自殺者,有機會產生情緒效應,「根據世衛(世界衛生組織)嘅國際防止自殺建議,所有自殺死者,唔應該幻想佢英雄化。」葉兆輝解釋指,英雄化即是稱自殺者為義士,由於當其他人情緒健康不太好時,會衍生模仿效應。

+10

曾與女兒到機場義載 

就有家庭因政見問題磨擦,葉指他與女兒曾因論點爭執。「你同年輕人對話要表示關心,我發現你先鬧人,就唔會有人聽你講嘢!」葉稱他與女兒曾因政見爭執,有次在女兒請求下,他亦駕車到機場義載,發現當晚有很多父母陪子女到場支援,「原來香港人係咁美麗,未必贊成你咁做,但對年青人需要表示關心!」

早前沙田廣源邨一名26歲男子,疑與家人因政見爭執,最終選擇墮樓身亡。葉兆輝表示,他曾接觸一名年輕人因近期運動,經常以淚洗臉、情緒大受打擊,「要畀佢覺得返到屋企,就係安全同休息嘅地方。」他指出近期社會運動,令不少家庭關係處於繃緊狀態,間接影響市民生活。葉認為,現今社會需要重建信任,以及需要用行動關愛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