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SEC首次執法 指控一公司虛擬貨幣ICO是騙局

美國SEC首次執法 指控一公司虛擬貨幣ICO是騙局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周一進行了第一次針對首次代幣發行(ICO)的執法行動,指控一間加拿大公司違反證券法。

華爾街日報報道,SEC新成立的網絡部門發起指控,指該公司違反加拿大證券法,ICO融資活動是一場騙局。

SEC設立網絡部門,是為了打擊虛擬貨幣領域的潛在濫用行為。

發售價值1.2億虛擬貨幣 SEC稱違反證券法

該公司名為PlexCorps,最近向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出售最多1,500萬美元(約1.17億港元)的虛擬貨幣PlexCoins。SEC認為該集資活動違反了證券法,控告了公司的創辦人。

現時各國對待虛擬貨幣的取態都不同,美國、歐盟及日本傾向容許存在,並立法規管。中國早於9月下令停止所有比特幣(Bitcoin)交易,韓國態度亦較保守,早前已經禁止ICO,並設跨部門小組應對虛擬貨幣引起的問題。

劉暢|香港穩定幣監管:在合規與創新中尋找全球金融新坐標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在加密資產的譜系裏,央行數位貨幣(CBDC)、比特幣、以太幣與穩定幣的角色常被混為一談。事實上,穩定幣的金融屬性更接近「結算媒介與清算載體」:以法償貨幣或等值高流動性儲備為背書,服務銀行、支付機構、交易與資本市場的高頻結算與跨境清算。它不是用來博取資本利得的投機資產,而是可插拔、可審計、可對接傳統金融合規邏輯的「鏈上結算層」。正因此,穩定幣正快速成為各國金融機構的關鍵工具之一。

香港把穩定幣納入重點,實質是在為「以虛擬資產為核心的金融基建」鋪路——打造一條面向受監管金融機構、可穿透審計、與銀行體系雙向可達的鏈上金融軌道。這一步既關乎效率與創新,更關乎幣種競爭與金融主權:若任由美元穩定幣壟斷新興市場的支付與儲值功能,長期將強化美元在數位空間的霸權,邊緣化本地與區域金融基礎設施。

香港路徑:以穩為先

香港《穩定幣條例》監管框架以「審慎—閉環—可問責」為核心特徵。根據最新指引與監管口徑:

監管邊界清晰:監管重點在於「香港發行」或「以港元維持穩定價值」的穩定幣;USDT(Tether發行的美元穩定幣)、USDC(Circle發行的美元穩定幣)等境外發行、非港元掛鉤的穩定幣本身不屬於發牌對象,但其二級流通(OTC/平台交易)未來或另設專門機制。

儲備管理從嚴:港元穩定幣儲備需存放於銀行體系,資產組合、流動性期限與估值披露標準高於多數司法轄區,核心目標是確保「足額、可即時兌付」。

反洗錢/反恐怖融資(AML/CFT):條文並未強制「每一位持幣者須完成實名認證(KYC)」,但審批實務強調「能證明具備足夠 AML/CFT 能力」的閉環模型。換言之,監管偏好於平台內已有實名基礎的場景(電商、生態內清算、證券型代幣等)。

非託管錢包與點對點技術(P2P):最新指引顯示,對涉及非託管錢包點對點轉帳的風險緩減措施仍持審慎態度;除非發行人能證明「技術與制度」足以有效防制洗錢與恐融風險,否則每名持幣人的身分應由持牌人、受監管金融機構/虛擬資產服務商,或可信第三方核實。

儲存與紀錄:KYC/CDD(盡職審查)資料與交易紀錄需留存至少五年,並接受抽查與檢閱。

這套設計帶來兩個直接結果:一是「信心溢價」——有利機構採用、銀行託管與二級市場合規對接;二是「合規成本高」——技術、法遵、人員、審計與儲備管理的總成本遠高於開放式市場的美系穩定幣模式。對金融機構而言,這既是護城河,也是入場門檻。

國際對比:門檻較高

美國:監管碎片化,但政策周期波動帶來「創新窗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 Project Crypto(加密戰略)類似「創新豁免」思路正在試探,市場在美元資產定價、清算便利和全球美元需求的共振下,天然具規模與網路效應。

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在清晰定義下對「低額交易」、「匿名錢包」保留一定空間,務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保留用戶便利性與開放度。

新加坡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偏向沙盒化與分層監管,允許在受控條件內試驗去中心化(DeFi)與合成資產,近年配合打擊清洗黑錢財務行動特別組織(FATF)評估適度收緊,但仍保留創新走廊。

橫向比較,香港「模式導向」的監管邏輯,一方面確保了香港穩定幣生態的合規性與安全性,為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企業進入提供了信心保證;另一方面,也為穩定幣的大規模應用,特別是在DeFi和開放金融領域的發展設置了較高門檻。

競爭突圍:擴大應用

若想提升競爭力,香港需在監管和技術上創新,面對全用戶實名制成本高、效率低的現實挑戰,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未來的優化方向應考慮引入更多基於技術的風險控制手段,而非僅依賴傳統的身份核驗方法。包括實時地址畫像(使用AI分析錢包行為)、可疑交易識別(基於機器學習檢測異常模式)、黑名單攔截(與全球AML數據庫聯動)、凍結機制(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和STR(可疑交易報告)報送流程。

這樣既可以實現精准風險管理,又不需要全面對所有穩定幣用戶實名制,也更符合web3.0實踐方向。另外也可以考慮借鑒新加坡的沙盒,允許低額交易豁免KYC,但對高風險地址實時監控。金管局可與區塊鏈企業合作,開發開源工具,提升監管效率。

香港穩定幣的發展不僅關乎數字資產監管,更是香港鞏固全球Web3樞紐地位的關鍵一環。在當前背景下,香港穩定幣發展的關鍵在於找準定位,平衡監管與創新。短期來看,香港穩定幣將主要服務於閉環場景和高度合規的應用,如京東這類平台內部生態、金融機構間的清算、以及特定的跨境貿易結算等。中期而言,隨着監管機構對技術風控手段認可度提升,香港穩定幣有望逐步擴大應用範圍,在保持合規的前提下,探索更開放的場景。特別是結合實物資產代幣化(RWA)的發展,香港穩定幣將成為連接傳統資產與數字世界的重要橋樑。未來,香港穩定幣將與香港的其他Web3基礎設施,如虛擬資產交易平台、Web3身份系統等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構建香港作為Web3樞紐的核心競爭力。

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推出,代表着香港在全球數字金融競爭中的戰略布局。雖然當前監管較為嚴格,但通過持續優化、鼓勵創新、引入技術風控,香港穩定幣仍有望在未來全球數字金融格局中佔據重要一席。

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