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工|為加人工辭職除笨有精?除忠誠印象外 「一狀況」易被解僱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根據全球最大商務社交網站 LinkedIn 2022年發表的最新研究,全美 LinkedIn 用戶在 2021 年轉換工作比例達 37%,尤其以 1997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比例最高,更有 25% 計畫在未年 6 個月轉換跑道。

而求職網站 CareerBuilder 也發現,Z 世代員工平均每個工作就職時間只有 2 年 3 個月,而 Y 世代(25 到 40 歲,差不多是台灣所謂的七、八年級生),則平均只比 Z 世代在崗位上多待 6 個月;相比之下,年紀較長的 X 世代(41 到 56 歲)平均就職時間則長達 5 年,而嬰兒潮世代則是 8 年。

光是今年 4 月,美國上班族就有 400 萬人辭職離開工作崗位,只比 3 月的 450 萬人略少,而且預計有更多人因追求高薪、彈性上班或各種挑戰等,而跟上這個潮流。

相關文章:轉工|半年轉4份工 年薪多賺25k 男友卻抱怨她沒認真投入工作

+9

大離職潮下頻繁跳槽,仍要小心「後遺症」

一位年僅 25 歲的工作者漢娜·威廉絲(Hannah William)雖然進入職場僅 3 年,但光 2019 年她就轉職達 5 次之多。她接受 CNBC 採訪時表示,「現在是大離職潮年代,大家都爭相跳槽,我以前這樣做,以後也不排除這樣做!」「求職市場正熱,現在轉職可以拿到比較好的薪水福利!」

雖然頻繁跳槽在這個年代不稀奇,而在同一單位「從一而終」的工作文化也不復見。但專家認為,頻繁跳槽可能在未來求職面臨後遺症。 金融科技公司 Relay Payments 人資長艾米·齊瑪曼(Amy Zimmerman)認為,頻繁跳槽對資方傳遞出 2 個負面信號,第一,此人可能缺乏忠誠度;第二,此人可能缺乏毅力,一旦遭遇困難,很可能一走了之。

頻繁跳槽對很多年輕求職者的誘因是,相較待在同一公司,很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增加薪水,像威廉絲的薪水就是她第一份工作的 3 倍。

但齊瑪曼認為,工作者頻繁轉職帶來的短期利益,不值得用個人長期的職涯風險去交換。跳槽前,還是應該仔細考慮幾件事:

1. 履歷表的空窗期太長

如果每個工作都能無縫接軌,則企業可能會認為應徵者在就業市場十分搶手,但如果每次中間都有一段空窗期,那就會讓公司質疑,應徵者會不會工作一有問題就離職走人。

2. 有些僱主不在意轉職經歷,但有些會

有些僱主可以對求職者的轉職紀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要是不小心進入與自己價值觀不合、或是職場文化不友善的公司,果斷離開也是明智之舉。但應徵者若是轉職得太過頻繁,可能會被僱主懷疑,這個人要不就是判斷力很差、要不就是動機異常,甚至可能被質疑工作倫理是否有問題。

3. 頻繁跳槽無法長久

職涯教練雀兒喜·傑伊(Chelsea Jay)認為,不斷跳槽其實很讓人疲憊,是無法持久的。她鼓勵求職者,藉由跳槽來自省與探索自我,找到未來 2 到 5 年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齊瑪曼建議,「如果你是個具有企圖心、但又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建議能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且充滿多元成長機會的公司,以滿足你的成長需求,」

相關文章:轉工|同事陸續辭職此地不宜久留? 留意公司12個狀況才做決定!

+25

頻繁跳槽的另一個隱憂:企業「後進先走」的資遣原則

另一方面,頻繁跳槽其實存在風險,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大環境劇烈變化的年代,反而讓經常轉職者暴露在被裁員的風險。

職涯專家亞曼達·奧古斯丁(Amanda Augustin)警告,部分企業在資遣政策上向來遵循「後進先走」(last in, first out),因此當人力需要縮編時,資淺的員工往往先行遭殃。 因此,上班族在轉職前,最好評估自己所在的產業是否適合頻繁跳槽的策略,真要跳槽時,最好也選擇較不受景氣影響的行業。

齊瑪曼建議,轉職的最佳頻率應為 2 至 3 年,這讓員工有足夠時間展示他們對工作的忠誠度,而任仕達集團(Randstad)星馬地區執行長傑亞·達斯(Jaya Dass)則建議工作者至少在同一份工作待 18 個月以上,如果能做 3 到 5 年則是「非常棒的」。

達斯表示,同一項專案,知道如何做 1 次與做 10 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與知識無關,而是內化程度的問題。各種變因、合作對象的不同,都會讓一個專案的發展有所不同,而這些變數也幫助個人在決策思考的進化,這些都不是經常跳槽的人能夠學到的經驗。

【延伸閱讀,更多打工仔事業規劃建議】

哪些職業10年後或被AI取代?除保安、清潔工 這18種行業都屬高危

+6

轉工|前幼教轉行送外賣 曾感財富自由 卻因一事不幹同行秒認同

+5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