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工|35歲「非升即走」?事業分水嶺前 有人棄百萬年薪也要走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2021年底以來,互聯網大廠陸續傳出規模性裁員的新聞,在一些大廠的個別部門,裁員率甚至高達50%。年輕人和年輕的大廠相輔相成,互聯網行業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在這個迅速迭代的行業,有個知名的「35歲魔咒」,許多大廠招聘有35歲的年齡限制、35歲「非升即走」的傳説,這些都讓大廠的35歲成了一道分水嶺。

35+的員工常成為最容易被裁、或是處境最尷尬的一羣人。如果在35歲的人生節點上,離開大廠,轉向完全不同的軌道,生活會變得怎麼樣?一条找到了幾位在35歲左右離開大廠的人,他們有人放棄百萬年薪、專注療愈身心,有人追問人生的意義,也有人走向了陌生的領域。35歲這道開放題,他們的答案各不相同。

編輯:周天澄  責編:陳子文

35歲,離開大廠

阿貓駐外工作時拍下的海面(一条提供)

01

「我虧掉了半套房子的鈆,但仍然不後悔」

關鍵詞:尋找

阿貓,39歲,非盈利組織工作中

2017年的時候,我接近35歲,在大廠駐外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回國,職級升了一級,年薪達到了接近百萬級別。如果繼續發展,可以預期的是更加順理成章的晉升之路。同時,相戀四年的戀人因為異地和我提出了分手。這是我很快提出離職的主因,覺得自己的生活長期被工作佔據,在感情裏陪伴太少、虧欠太多。這次分手使我非常低落,甚至已經沒有足夠的理性去規劃「離開後究竟要怎麼樣」的事。

35+危機現象最嚴重的三大行業:互聯網、金融、電子通信

2022年,獵聘發佈的《當代職場人35+危機現象洞察報告》顯示,35+的互聯網行業危機感最重(一条提供)

我心裏也很清楚,當時的工作狀態其實不可持續。那一段時間,我每天走到辦公室門口都感覺特別沉重。工作壓力大、生活圈子非常小(只有同事和客户),同事之間永遠在爭吵和抱怨。當時的我想,人總應該還是追求一些更精神性的東西,和自己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我試圖挽回戀人無果,換了個城市生活。我前些年買了一個小loft,我大概算了算連房貸在內的生活成本,還行,積蓄應該夠我休息挺長時間了。這一歇就是很久。接下來的兩年裏,雖然不工作了,但是並不清閒,我學了很多東西,做法餐、做咖啡、調酒;我做瑜伽、上網課、學習理財知識,我養了貓,到處旅行,嘗試各種事情。

我是一個有些晚慧的人,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按部就班地努力工作,想賺更多錢,好在經濟上更有安全感。好像到了35歲的節點上,我也一直沒有認真想過,我究竟想要、或是應該做甚麼?2019年的時候,我開了一家咖啡館。在這裏交到了很多做公益的朋友,因此這裏也經常成為公益組織舉辦活動的地點。那是非常快樂的一段時間。要問我做了些甚麼,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具體的記憶了,只知道每天所做的瑣事都開心。做咖啡給朋友並被稱讚好喝、結識真誠有趣的新朋友、為一些公益活動提供場地支持,我都樂此不疲。

相關文章:轉工|壓力大寧減人工轉工? 37歲打工仔苦惱 網民一語道出關鍵

+8

唯一的問題是虧錢。開咖啡館並不能做到盈虧平衡,看到賬單的時候我經常焦慮。但除此之外的時間又真的快樂且充實,心態如此搖擺了一年多時間,我虧掉了差不多半套房子的錢。如果再持續下去,可能快要影響到基本的生活狀態。我衡量了一下,把店關了。但我並不後悔當時開店的決定。那是我人生裏很明確的一段得到滋養的時間,在此之前似乎都是在消耗。也是在那段時間,因為和很多新朋友交流,我才發現自己性格里的一些小的陰影——我總是自責、並不認可自己。那段時間,是我逐漸開始接納自己的開始。

去年,我入職了一家非盈利組織,月薪一萬多,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工作有時候也很忙,但我並沒有甚麼失衡的感覺。

有時候偶爾會想,自己的現狀,算不算「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但如果重新來過,我應該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畢竟當時離開大企業的時候,我就懷着「如果想回去賺錢,總歸賺得到」的念頭。而現在,我很確信自己不會回到原有的那條消耗了我太多能量的軌道上了。

現在所做的工作算是我的終極使命嗎?我也不能肯定,總覺得自己還在探索的路上。這樣的生活狀態裏,也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年齡——除了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看到病歷上打出來的年齡,會讓自己小小吃驚一下。其實想想看,35歲左右的年齡,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不過進入職場十年,後面還有起碼二十年的時間,明明是一個黃金的職業年齡,現在卻成了很多大廠開始淘汰人的標準。人生也不必只有大企業一種規則和標準的。大企業以外,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理財|從負債到33歲財務自由 女作家分享8大秘訣 建議先別買樓

+17

02

「我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所以離開了大廠」

關鍵詞:創新

吉利,38歲,創業中

我的情況可能和很多人並不一樣,我對我原先的工作並沒有甚麼特別不滿意的地方,工作的壓力也並沒有給我太大的困擾。我離開大企業的原因恰恰是因為,我是一個太有事業心的人。

現在來看,很難説當時是處於一個瓶頸期還是上升期。我2004年本科畢業,直到2020年離職創業,所有的工作經歷都是在互聯網大企業。也感覺到這幾年大企業是怎麼樣卷得越來越厲害——中午的午餐時間,幾乎一定會有人來找你開會。在大企業的體系漸趨完備的時候,自由度也變得越來越低。除此之外,可能大企業的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並非不可取代,即使是級別很高的高管也不例外。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有了一套運行的系統,身處其中,會非常自然地接收到很多訊息,但在某個程度上,這種「理所當然」,好像也會使人無法成為對市場更敏鋭的一批人。

35歲到來的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的思維無法吸收和創造更多新的東西;恰恰相反,是大企業無法提供給我更多這方面的養料了。我已經成家,現在有一雙兒女。關於我離開大企業、選擇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小型電商公司的決定,家人沒有太多幹涉。我知道很多人會擔心最實際的經濟問題,但我一直很有自信的一點在於,如果我想賺錢,總是賺得到的。所以當時的儲蓄、之後的開銷,我都沒有操心太多(當然,我心裏知道,應該是夠的)。我創業的夥伴大多來自我在前司的下屬,年輕、有合作經驗、和我互相信任。他們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正在離開大企業,大家的想法總有共通之處,想在那一套體系之外,找到自己的價值。

但大廠也帶給我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比如事業上的資源、眼界,還有這些年輕又優秀的人才。辦公室我就租在家裏附近,我常和人開玩笑,「錢多事少離家近」我至少佔了「離家近」這一樣。但是自由度確實比之前要高一些,我也能比較靈活地分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間,包括參與孩子成長的部分。創業前期並不順利,大約試過兩個完全失敗的項目後,才逐漸試到了比較可行的方法,一年多以後實現了盈虧平衡。焦慮必然是有,倒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問題,而是會產生一些「怎麼做都不對」的自我懷疑。但這個過程裏也會產生一些微妙的感受:比起在大廠的時候,會更主動地去獲取信息,而且對於機會,有更敏鋭的嗅覺。

自己創業的時候,總是要全身心都投入在工作裏。這是屬於自己的事業,永遠會需要尋找更多的機會、想辦法把團隊的框架搭得更好,這是一個不能停下的狀態。而獲得一些小的成功的時候,會產生更加直接的成就感,真的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自信心的提升。相比之下,我當然更喜歡現在的狀態。我總覺得人只能活一次,應該保持一個全力奔跑的狀態。自己創業了之後,我覺得自己更加跑得起來了。

相關文章:成長|死做爛做只令你持續庸碌 前5%職場精英都有這20個做事習慣

+16

03

「決定離開的時候,我整個人徹底放鬆下來」

關鍵詞:離開

Nick,33歲,外企工作中

2022年初,正式辦完離職以後我去練瑜伽,休息的時候躺在墊子上毫無預兆就哭了,並不是因為悲傷,而是終於覺得放鬆了下來。我曾經看着這個公司成長起來,但現在它卻不再是我當初進去的樣子。決定離開的時候,我有悲傷、失望,也感覺到終於可以開始新生活的興奮。我搭上了互聯網大企業高速發展這幾年的快車。我是前司較早的一批員工,看着它從小廠迅速變成大企業。前些年看到用户增長,確實還能感受到那種令人興奮的成就感。但當它規模越來越大,我卻感受到越來越不適應。在很多人眼裏,我可能算是好運。我有期權、有同儕裏很不錯的收入、在很年輕就做到了較高的層級。看上去似乎不用受「35歲魔咒」的困擾,但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

這幾年,用户的增長已經變成了硬性的指標,數字不再能給我帶來更多成就感,卻明顯感受到了互聯網大企業的高速發展對人的異化。在一些情況下,我會需要開除有困境的員工、給一些員工打出低績效。我曾經面對過下屬哭泣的哀求,卻也必須表現得不為所動。我需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情感開關關掉,才能融入這一套規則。忙碌壓力自不必説,一周高壓工作六天的時候,日周則只能用來睡覺。這也意味着一切屬於自我的生活都要被放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沒有辦法和別人建立深刻親密的關係,更沒有時間去拓展自己的愛好。我身邊很多大企業員工熱衷於喝酒開派對——因為是最直接、最簡單獲得快樂的解壓方式,其他事情,都沒有時間去做。

離職前的一段時間裏,我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身體狀況,我去看最好的醫生、做昂貴的全套體檢,都檢查不出所以然來。身體的病痛讓人感覺脆弱,也覺得大企業工作帶來的光鮮或財富都沒有甚麼意義。

後來意識到,可能是生理和心理的高壓下,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離職後的一周之內,我那些查不出原因的不適感都減弱甚至消失了。

(一条提供)

最近我在慢慢重新建立我的生活體系。我租下了一間帶有天台的房子,有開闊的廚房,常常邀請朋友來吃飯。我很會煮飯,現在也終於可以花上很長時間,慢慢地做一桌菜招待朋友。或是在天台一邊喝酒,一邊和朋友進行很久沒有過的敞開心扉的對話。

我現在入職了一家相對更能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外企,可以遠程辦公,工作也不算忙碌。我喜歡坐在窗邊,一邊曬太陽一邊看一下午的書。

這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我也不是非常確定。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應該不會再回到大企業的體系裏去了。我大學畢業以後,曾經在一家青年旅舍工作。那是一個把自己打開的過程,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後來我做揹包客窮遊、探索各種愛好。在「大企業員工」的身份之前,我曾有過精彩的生活體驗。我大約也是很早就知道,這種多樣的體驗是我真正追求和珍視的東西。

可能有人會説,我是因為現在經濟上有了保障,才能這樣直接放棄光鮮的一切。但回想起來,我人生裏真正開心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甚麼錢。我認真想過自己之前漫長的成長期,最喜歡的階段還是大學剛畢業那陣子,沒有太多焦慮和煩惱,從每一個新鮮的體驗裏感受到滿足,好像有用不完的時間;還有小時候,我在一個富庶的鄉下長大,記憶裏總是最自然的田野風光。我現在所做的,好像就只是在讓那些我所最珍視的東西回到我的生命裏來。

相關文章:活得清醒?還是苟且為人? 7條問題反思每天的忙碌是否有意義

+12

04

「我現在更忙更累收入不穩定,但是仍然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

關鍵詞:熱愛

Stan,40歲,搖擺舞老師

從大學畢業到36歲,我一直在大企業當碼農。就職的最後一家公司裁人非常狠,我記憶猶新,就在我剛入職不久後的某天,公司的某個樓層的項目被停,第二天,一整層人去樓空。這種場面多少有些觸動到我,但就我自己的工作性質和所在項目來講,當年的工作狀態,還算得上忙碌而穩定。因為工作還算穩定,我開始有意識地想要發展業餘愛好。有一天誤打誤撞進入一個搖擺舞會活動,覺得有趣,後來陸陸續續開始自己琢磨,瞎玩兒。其實初學階段,真的不怎麼會跳,但是就覺得,怎麼會那麼開心?怎麼自己莫名就在笑?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我也嘗試培養過很多愛好,沒有哪一種能讓我感受到那麼強烈的快樂。在33歲的時候,我好像真的有了「觸電」的感覺。從初學到後來逐漸熟練,每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快樂。

跳搖擺舞時(一条提供)

過了兩年,我開始業餘教課、辦活動、學習新的東西,其中的煩瑣的部分一言難盡。招生宣傳做海報,樣樣事情都需要摸石頭過河那樣親力親為。當這個愛好逐漸在我生活裏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的時候,我覺得好像很難真的平衡好它和本職工作之間的關係。我開始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總要做出選擇的,要麼選擇把愛好變成事業,要麼是選擇讓跳舞在生活中的佔比降低——但我不願意這麼做。

2017年,我36歲那年,我放棄了原本的程序員工作,轉而成為職業的搖擺舞老師。當時想,我已經年紀不小了,如果要擁抱一些變化,應該就是那個時候。

我和搭檔一起開了一個工作室。這些年裏,迎來送往不少學生,好像也能感覺到在傳播一種文化的使命和責任感。但説實話,把愛好變成工作以後,我很難説享受它——因為這份工作實在是太過於辛苦了。在一個城市裏傳播一種小眾的文化、逐步建立社羣、同時還要維持自己能夠不斷進步,可能只有做過的人才能體會這有多困難和瑣碎,每天都有數不盡的雜事要處理。這幾年裏我經常會產生「等過完這一陣我就不會那麼忙了」的自我安慰,但幾年過去了,我從來沒有輕鬆過。我比以前當碼農的時候要忙碌和疲憊得多。

更實際的角度來説,這份工作可想而知地收入不穩定。疫情在這兩年裏時斷時續,課程活動停擺,有太多人力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脱節了,即使是同一城市裏的最好的朋友,可能一年也只能見到一次或兩次,因為我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做了這樣的選擇以後真的快樂嗎?對我來説其實未必。我不快樂的時候很多很多,也會感覺到後悔和沮喪,對自己永遠不能感到滿意。

但如果説,真的一切重新來過,我知道我應該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的生活看起來沒甚麼問題,好像所有事情都在軌道上時,其實你會隱約覺得哪裏不太對勁,心裏其實是不安穩的;但是又有些時候,你的生活狀態看起來並不那麼舒適,甚至有很多問題存在,但你的心是定的,因為知道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曾經我的生活狀態可能就比較接近前者,而現在,我覺得我的心是定的。選擇另一條路,可能也並不能真正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能意識到自己仍然年輕、仍有很多可能性、仍然可以繼續探索,或許這也足夠了。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