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母系社會摩梭族揭秘:女人話事 婚後還可隨便換伴侶?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2020年10月,紀錄片《納人說》上線,我們第一次看到25位摩梭人集體上鏡發聲,講述:我們是誰?摩梭族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走婚」是大眾對摩梭人的第一刻板印象,也是對他們誤解最深重的來源。片子裏摩梭人重新闡釋了自己的「走婚」傳統,如何包含了愛、責任和尊重,還有母系社會家長制的種種特色:沒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在外面沒有賺到錢也可以放心地回家,結婚不用彩禮,婚後也沒有房本加名的問題……我們採訪了《納人說》的導演汪哲,和兩位摩梭人,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編輯:謝禕旻 責編:石鳴(一条)

「你是不是可以跟很多女人談戀愛?」

《納人說》是關於摩梭族群的一部口述紀錄片,它有二十幾位摩梭人站在鏡頭面前對著鏡頭告訴大家我是誰?我是怎麼長大的?我懷念什麼?什麼會讓我感到悲傷?所以是摩梭人的一次集體告白。我們大概採訪了將近30位摩梭人,裏面有達布,就是摩梭家庭裏的女性主管,達巴,摩梭族群裏有精神引領作用的宗教人士,還採訪了摩梭文化裏很重要的一個職業,木匠。

現場採訪的時候有一個姑娘給我們做同聲傳譯,因為她不能發出聲音,所以當被訪者說話的時候,她就拿鉛筆把每一句話的關鍵詞用漢語寫下來。比如她會寫「打工」「想家」「火塘」,我們就能明白對方可能講的是自己在北京打工期間住在哪兒,但是仍然非常想家,想念家裏的火塘,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及時追問。

現在我們看到的片子是20幾位摩梭人對著鏡頭講述的形式,中間我們也考慮過長期跟拍一個摩梭家庭。但前期做調研的時候,我們和很多摩梭人聊天,能感受到他們對別人代言這件事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比如他們會說,他上次跟誰說了什麼,後來卻變成了什麼。在這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覺得自己的聲音是非常微弱的。我們有一個摩梭的朋友叫兵馬,他說他周圍大部分的摩梭人,哪怕小孩可能都遭到過「你爸媽是不是走婚?」「你知道你自己爸是誰嗎?」「你是不是可以跟很多女人談戀愛?」諸如此類的質疑。所以那時我們就決定哪怕是再微小的聲音,也要讓他們自己來說。

其實摩梭文化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它的自然觀,它的創世起源,他們怎麼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家裏的長幼秩序是怎麼樣的,她們生活上的一些準則,不是只有一個婚姻觀或者配偶觀。所以紀錄片裏我們分了6個主題,「神話」、「達巴」、「祖母」、「愛」、「外面的世界」和「未來」,這些主題既對摩梭文化很重要,又能讓我們有共感……

「路上遇到一條蛇,就會去問達巴怎麼辦」 摩梭文化獨有的「達巴」(點圖了解更多)▼▼▼

+1

片子裏最年長的老達巴是整個村子裏面最浪漫的人▼▼▼

我們採訪完老達巴的時候,他拜託我們說你們都是外面來的,我的腿腳不是特好,你可不可以幫我去買一種治腳上皮膚的膏藥,給我寄過來,我們說好。等回到北京之後,那天我記得我們是剛剛把這位阿伯的速記做出來,把摩梭話翻譯成漢語,我們想著要給老達巴寄膏藥過去,就和村裏聯繫。但很遺憾的是,他們說昨天老達巴已經過世了,現在村子裏大家都在他家裏幫忙,給他做儀式。老人年紀大了,總會要離開,但在我們的印象裏,老達巴一直是那個嘴裏僅剩幾顆牙,然後對著我們咧嘴笑的人。我想像中的他總是坐在山腰或是家裏後院,可以用浪漫心境去享受周圍花花草草。

「如果外面的人像摩梭人這樣走路,是會餓死的。」

以前摩梭人是很少到外面去打工的,這個族群相對來說家庭觀念非常重,故鄉的觀念也非常重,不到萬不得已,他們可能不會選擇去外面工作。我們聽一個釀酒娘達布說,如果在家不出去工作,收入就很少,但如果出去打工,一年能有個幾千塊錢的收入,交給一個比較會持家的人,就能把家管理得還能生活。

無競爭意識的摩梭人 點圖看看年輕一代出外打工遇上的難題▼▼▼

大部分出去打工的摩梭人最後都會回到家鄉。因為他們有一個非常濃烈的故鄉的概念,到了一定年齡,他就覺得要回家。他們開玩笑說,如果死在外面了,可能自己就不算一個摩梭人了。摩梭族群裏比較少見青壯年出去打工,小孩或者老人沒人照顧的問題,這個和他們特殊的家庭結構有關係。

按照傳統的摩梭婚姻的模式,小孩是跟著母親在母親的大家庭裏生活,父親在他本來的大家庭裏生活,是一個舅舅,會去培養他姊妹的小孩。在母親的大家庭裏面,舅舅會照顧你,阿姨會照顧你,上面還有姥姥,然後再上面還有老太。四世同堂,他們會盡一個家庭的力量去撫養後輩,贍養老人,所以就沒有「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這種小家庭模式才會有的問題。

「城市裏的個體, 不論男女,都挺像戰士的。」

摩梭人的房子像四合院的概念。最高的是經樓,祖母屋是一層的,祖母住在裏面,祖母屋的旁邊是兩層的或者是更高的,甚至有一些大戶人家會做兩層半到三層的經樓,然後旁邊還有一些花房,就是家裏小一輩的臥室。摩梭人心中祖母屋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它是有自己靈魂的。他們會想像這個房子裏面住過多少祖先,而他們住在這個房子裏,會覺得祖先的神靈都在護佑著自己。

他們吃飯的時候,有個火塘,火神牌的下方有一個鍋莊石,每一次吃東西的時候,都會先把飯或者菜放到鍋莊石上,喝酥油茶的時候,站出來撒一下,這些動作就表示祭祖先。這種儀式感,時時刻刻提醒著你要去尊敬每一個存在,存在可能是神靈,也可能是故去的前輩。所以到摩梭人家去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提一點手信,哪怕一包糖果,首先去他們祖母屋裏祭鍋莊,把我們帶的禮物放在他們家的灶上。他們就會熱情地邀請我們進祖母屋裏坐坐,然後大家就圍著火塘坐著。

點圖看看祖母屋及更多摩梭人的獨特心態▼▼▼

除《納人說》導演汪哲之外,我們採訪了兩位研究自身文化的摩梭人,以下是他們的自述:

夫妻分開睡,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

我出生在一個摩梭知識分子家庭。爸爸在寧蒗縣城的財政所上班,是6個兄弟姐妹裏第一個出去上高中的,媽媽是漢族人,在郵政局上班,兩個人結了婚之後又回到永寧鄉下住,生了我和姐姐。從小爸媽就比較注重孩子的教育,媽媽會從郵局給我們訂和學習有關的雜誌,語文作文類的、《小愛迪生》科普雜誌,還有鄭淵潔的童話。我初中以前都在永寧鄉下上的學,高中有機會去昆明雲南師大附中讀書,家裏人也很支持。

讀高中時,班裏同學基本上都是漢族,有一次同桌拿著一篇雜誌裏寫摩梭人走婚的文章問我裏面寫的是真的嗎?你們摩梭人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外面遊客去到你們的地方都可以走婚嗎?我看了覺得特別驚訝,不是文章裏寫得那樣,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我的小姑父和小姑是走婚的,每天晚上他會騎著單車到我奶奶家來,兩個人的關係很穩定,只是不住在一起。前幾天我還在抖音上看到一個我們摩梭的小伙子表演爬花樓,這應該只是迎合外界對摩梭人的想像。

可隨便換伴侶?摩梭人最常被誤解的「走婚」文化▼▼▼

+2

嫁娶和分家的現象越來越多了

現在,我們摩梭人也不都是母系家庭,一般來說有3種形式,夫妻分開住的母系家庭,夫妻獨立出去的核心家庭,還有嫁娶入贅的母系父系雙系並存家庭。以我們家為例,因為我媽媽是漢族人,等於是嫁進來在我父親的大家庭裏生活,而我小姑這邊是走婚的,小姑的孩子也和我們一起生活,大姑和大伯是分家出去自己住了。現在摩梭家庭裏分家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了。我小的時候是一大家子14口人一起生活,不久我爸媽也從奶奶家分了一塊地出來,自己建了房子單獨住了。

摩梭老一輩其實不太能接受這種情況,他們觀念裏就認為大家庭裏的人和財產都不應該分割,所以晚輩提分家也會比較鄭重,先跟家裏面某一兩個信得過的人商量一下,選址不能離老家太遠,基本上都是在本村,然後在一大家子人都在的時候說。至於房子是蓋在男方家旁邊還是女方家,這個要看兩邊兒女的情況。如果恰好男方家男性比較多,女方家女性比較少的話,就建在女方家附近,盡量保證雙方大家庭裏男女數量均衡,好辦事。

男主外,女主內,不妨礙男女平等

摩梭大家庭裏一般都是女性長輩當家,家庭裏的女性主管叫達布(點圖了解更多)▼▼▼

村子裏的人請客集中在過年前到來年3月份,紅白喜事或者是建成新房,一般是女主管代表全家出席。客人會帶著禮金加竹編的禮盒送給主人,禮盒裏可能裝著米或者煙酒茶,主人會單獨準備一個禮盒回禮。其實摩梭人也是「女主內,男主外」的分工,女性主掌內務,男性諸如舅舅輩負責外出做生意,去請工幫忙。但我們摩梭人的男女觀念是更平等的,根本原因可能在於繼嗣制度,漢族的傳統是按父系來計算,我們這邊大多數時候跟著母親姓,小孩出生後在母親的大家庭裏生活。

再也找不到一個掌握所有達巴經的達巴了

達巴在摩梭人的生活裏曾經是相當於藏族「上師」一樣的角色。摩梭人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時,會去請教達巴。比如我們都知道蛇是會冬眠的,如果冬天的時候,出門看到一條蛇,或者蛇跑到家裏面來了,摩梭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倒霉的象徵,內心很不安,就會請達巴來解惑,讓他判斷一下,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害,是的話請他做相關的儀式來消災。

酬金極微不夠維生 原來達巴都是兼職的(點圖了解更多)▼▼▼

現在永寧這一片的達巴已經很少了,也找不到一個能熟練掌握60多部整理出來的達巴經的達巴了。 達巴教和藏傳佛教是同時存在於摩梭社會的,很多儀式達巴能做,喇嘛也能做。而佛教的體系更加嚴密,對喇嘛的著裝和生活有很嚴格的要求,每家每戶會供養,不像達巴平常和老百姓沒有區別,在摩梭社會裏更受人尊敬一些。因此,永寧片區的摩梭百姓更經常請喇嘛來做儀式,不如拉伯、木里那一片的達巴多。

摩梭學校裏流行起了雙語教學

現在的摩梭社會和外界比較同頻,小孩子喜歡看短視頻,玩手機遊戲,充愛奇藝會員看喜歡的動畫片。我們小時候喜歡玩水玩泥巴,但也喜歡看電視,去街上租錄像光碟。摩梭小孩更習慣說普通話,其實我們那一輩也是。小孩到學校裏唸書,第一件事就是講普通話、寫漢字,老師也要求從小說普通話,只會說母語,不會講普通話沒辦法融入社會。

近兩年摩梭人保護母語的意識很強,學校裏又開始流行雙語教學,先學母語,再學普通話。家裏長輩也會要求小孩,在學校必須說普通話,但回到家裏必須說摩梭話。小孩普通話說順嘴了,長輩會糾正他,讓他再用摩梭話講一次同樣的意思,所以我的親戚朋友裏,很多小孩摩梭話和普通話都說得特別溜。出去打工的摩梭人裏,做到企業大領導的也有,但回來得特別多,10個人裏可能6-7個都會回來。農忙的時候幫家裏幹活,這幾年瀘沽湖旅遊開發了,本地也需要很多勞動力,各種各樣的服務人員、藝術表演人員,很多人就選擇在家鄉就近打工。

片子裏的摩梭小男孩說他想做探險家,不想當老闆,賺到錢之後,要去全世界探險。其實探險精神是摩梭男人的共性,我們很早就有趕馬經商的馬幫傳統,以前的人或許也會很嚮往出去闖一闖。與其說越年輕越嚮往出去闖,不如說這是一種傳統的延續。但大部分去外面闖過的摩梭人更願意回到家鄉,可能也和摩梭人濃烈的故鄉情結有關。摩梭人認為如果不能在家落氣死亡,就不能回到「斯布阿納瓦」(摩梭先祖地)。在外死亡被視為意外死亡或者不正常死亡,對摩梭人來說很不吉利。

不管是哪個民族,可能內心都會偏愛自己熟悉,溫暖,從小長大的環境吧。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