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服原來是中國吳服? 南京古裝女遊夫子廟掀文化爭論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近年漢服在兩岸又再次復興,許多曾被大眾遺忘的傳統文化、風俗、節日,以一種與漢服結合的方式重現在世人面前,也讓許多年輕人對所謂的「文化侵略」分外敏感。日前有大陸網友在南京夫子廟看到有女孩子身着和服、撐着紙傘,將影片錄下發到網絡,隨即引發熱議。

日前網友在南京夫子廟發現有民眾穿着和服在逛街,引發爭議。(微博@打碎你-家玻璃)

對二戰日本侵華歷史極度敏感的中國大陸,尤其是在曾經發生南京大屠殺的南京穿和服,自然會引起高度爭論。網友發言多一面倒認為「南京這裏穿確實不恰當」、「在南京穿,地下的30萬同胞願意看嗎?」、「在南京穿這個是腦子不清醒了嗎?個人喜好不做評價,但是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難道心裏不明白嗎?」。

南京夫子廟有女孩穿和服上街,在眾多批評聲下,竟有網友認為和服是從漢服演變而來。(微博@洛梅笙)

不過,也有少部分的網友覺得不該干涉個人喜好,還有民眾持「大唐文化在日本」之說,認為文化上來說和服出自漢服,無需對日本文化抱持這麼大的敵意。且網絡百科關於和服的解釋:「吳服(和服另一說法),該稱呼的由來是因三國時期中國吳地(孫吳,229-280年)的縫製方法、形制結構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服裝體系」、「吳服,即吳國的衣服」,許多民眾因而將漢服與吳服劃上等號。但和服與漢服之間真的有那麼深的淵源嗎?

與曾獲「大明賜服」的韓國(朝鮮王朝)不同,日本歷史上並未得到中國任一朝代的賜服,只能說服飾曾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有關和服,網絡上搜尋會看到有3種說法:和服(わふく)、吳服(ごふく)、着物(きもの)。

根據日本服裝史學者小池三枝的研究,和服一詞誕生的時間很晚。早期都是用着物來稱呼,代表穿着的衣物。到江户幕府末年(1853-1869年)時,由於西方服飾傳入,當時人們為了與西洋服、洋服有所區別,並強調「日本的服飾」,開始用有大和民族之「和」字的和服來稱呼傳統服飾,該詞也成為洋服的反義詞,如今則專指日本民族服飾。

而吳服,根據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是古代中國的吳國(為春秋時代的吳國公元前12-前473年)傳到日本的絲綢織物布料(非服裝)。成書於江户時代的《世說故事苑》則載,吳服是於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時傳入的。雖然在現代的日本吳服與和服可以互通,但在早期因用「太物」(ふともの)稱棉麻織物,用「吳服」二字專指絹織物布料;且直到江户時代吳服仍多用在布莊、布料上,要特別注意吳服古今含意的不同之處。

建造於藤原京時期(694-710年)的高松冢古墳,出土了極為稀有的彩色壁畫,觀察其服飾多少受到中國魏晉南北朝服飾風格影響。(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文吳服的「吳」,到底是春秋時的吳國,還是孫吳,至今仍無定論,日本人更常用「古代中國吳國」(古代中國の呉の國)一句話草草帶過。可以肯定日本是奈良時代(710-794年),在服裝、文字、建築等方面,受到中國唐代深厚的影響。雖然奈良時代以前考古出土遺址、文物不多,但從高松冢古墳(694-710年)發現的彩色壁畫,可以發現日本從很早的時候就受到中國服飾的影響。

而中國的漢服於各朝代都有鮮明的流行風格樣式,且在形制上有跡可循、能看到朝代間服飾傳承的特色。奈良時代之後,日本在唐代服飾的基礎上逐漸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往後在服裝的形制上,如領子、袖子、腰帶、腰封等已與漢服大不相同。中日服飾各自發展到今日已能從外觀一目瞭然地看出不同之處,若是輕易地把和服的別稱吳服與漢服劃上等號,等於無視日本於奈良時代以後的服裝發展,也忽略雙方文化中的諸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