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逾五百件銀行錢罌 「錢罌皇后」三十年追尋興趣之旅|開卷樂
以豬仔錢罌儲蓄的方法,相信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但隨着電子支付的出現及銀行業務對象的轉變,錢罌日漸式微。收藏家鄭敏華深愛舊物,收藏了三百多個家用電話及超過八百個舊鉛筆刨等,而珍藏的銀行錢罌逾五百件,被同行稱為「錢罌皇后」。
文:開卷樂|原題:《錢罌的故事》——三十年追尋興趣之旅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機緣巧合下,鄭敏華結識了另一名收藏家楊維邦。楊維邦曾任平面設計和報刊編輯,出版過《香港玩具圖鑑》。是次二人合著《錢罌的故事》一書,向讀者細訴各式錢罌背後的來歷。
與錢罌結緣
鄭敏華對錢罌的興趣始於一九九一年,當年爸爸贈送恒生銀行的「武士錢罌」作為她的結婚禮物,亦是鄭敏華第一個收藏的錢罌。她形容那個錢罌製作精美、用料穩固,自始她開展了三十年收集銀行錢罌之旅。她形容自己經歷了三個「黃金十年」,第一個黃金十年始於一九九零年代,「當年每逢假日都會背上大背囊,一早就去第一站——上環摩羅街地攤尋寶。記住兩個袐訣:『眼明手快』和『說了就要買』。」地攤的顧客不乏古董店老闆、拍賣行買手及資深收藏家,可說是高手雲集。不過後來隨社會發展,地攤亦漸漸消失。
逛完摩羅街,下一站便去西港城。鄭敏華形容「當時有兩個老闆帶貨回來,每一次他們都會打開行李箱,一件一件的拿貨出來,大家爭快搶。」鄭敏華笑言自己身型細小,靠靈活取勝,「我可以鑽到前面去,老闆到現在都記得我這位小姑娘。」逛完西港城便過海到深水埗鴨寮街及好旺角購物中心。談到尋寶的要訣,她指出「第一要懂逗老闆開心,他就會拿出擺在旁邊的錢罌。另一個秘訣就是跟他們聊天,口述歷史是最珍貴的。」
隨着互聯網興起,各式各樣的「寶物」可見於舊物分享網站和網上買賣平台,鄭敏華由線下轉戰到線上,迎來收藏的第二個黃金十年。至於第三個黃金十年,是鄭敏華在收藏界累積一定的人脈後,開始接收其他資深收藏家的寶物。
十二生肖錢罌
在「尋寶」過程中,鄭敏華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二生肖錢罌。各式動物活靈活現,譬如一九六零年代廣東省銀行曾推出「豬先生」錢罌,卡通化的豬仔頭戴紅色中式帽子,身穿恤衫和吊帶褲,心口繫上藍色蝴蝶呔,反映香港華洋雜處的獨特文化。一般「豬仔」錢罌外形圓潤,有「家肥屋潤」的寓意,亦深受香港人喜愛。
要收藏一整套十二生肖錢罌很困難,因為每年只出一款,恆心要維持十二年之久。當然,幸運的話,到市場上張羅,也許能儲齊一套。書中展示來自中國工商銀行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二四年的十二生肖錢罌系列,每個動物各有特色,馬、羊、虎沒有底蓋,可以扭開頭部取回儲蓄,其餘動物的底蓋則印有銀行商標。鄭敏華又提到,在一九二零至一九五零年代,銀行一般不會給予客戶打開錢罌的鎖匙,客戶儲滿錢後要找銀行職員開鎖、「提款」,款項可即時存入戶口,然後錢罌再由職員鎖好,所以這條錢罌鎖匙更為罕有。
時代的印記
鄭敏華分享自己特別喜歡的兩個錢罌,其中一個以金屬鑄造,正上方鑄有凸字「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和銀行商標,現為上海市銀行博物館藏品之一。這個錢罌與當時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密切關聯——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於一九二四年開業,當年以「提倡女子職業,號召女子儲蓄、經濟獨立」為宗旨,盼提高女子經濟地位。銀行更在女校設立儲蓄分處,吸引學生儲蓄和提供代收學費服務。至於另一個是集友銀行心型的婦女儲蓄箱,當時銀行為了方便婦女儲蓄,特製堅牢耐用的儲蓄箱,內分兩格可放鈔票珍飾,每箱配有專用匙交客戶保管。以上兩個錢罌均反映當時社會變遷,女性獲得重視。
另一位作者楊維邦在書中提到,香港一九五零年前仍不算是富裕城市,父母沒有給予兒女零用錢的習慣,於是每逢過年新春,長輩習慣送兒女錢罌,他們便將利是錢儲起來。及至一九五零年代,內地缸瓦豬仔錢罌停止生產,取而代之的是結合玩具功能的新型錢罌,當時香港塑膠業及銀行業興起,各大銀行推出新款錢罌,吸納家庭儲蓄用戶。這些錢罌通常製作精美,用戶開戶後只須繳付按金,便可以帶它回家,待儲滿後再到銀行結算。錢罌是時代的印記,《錢罌的故事》一書,記錄了香港社會的變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