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覺VIII 築遊巴黎:信步花都,一覧巴黎住民的心靈風景|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氣韻。建築師與專欄作家建築遊人出版的「築覺系列」,曾記錄香港、東京、倫敦等多個城市的特色建築,這次他踏進花都,寫下的第八部曲,以建築角度帶我們欣賞巴黎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文:開卷樂|原題:《築覺VIII 築遊巴黎》:信步花都,一覧巴黎住民的心靈風景

《築覺VIII 築遊巴黎》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羅浮宮:時間的見證

一九八三年,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接過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委託,參與羅浮宮(Grand Louvre)的現代化改造計劃。新設計既要成為地標,又不可破壞周邊的景觀。

玻璃金字塔成為法國巴黎羅浮宮的標誌。(iStock)

建築遊人憶述多年前就讀大學時,貝聿銘在歐洲的名氣尚淺,教材中也不見其蹤影。當年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設計出爐後,法國建築界一片嘩然。他的教授批評,羅浮宮的翻新工程乃「in the middle of nowhere(意譯:兩頭不到岸)」——想成為地標,便更需要標奇立異;想低調清淡,便不應徒添一物,大煞風景。然而,建築遊人不同意教授的觀點,他指貝聿銘的構思正好體現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羅浮宮可說是採用中國四合院的格局——第一進院是商場和停車場;第二進院是新主入口和東、南、北廂的入口;第三進院是羅浮宮的內院。參觀者進入中庭之際,抬首便見陽光由玻璃頂灑落,呼應「天人合一」的概念。此外,三角形是最簡單而穩定的幾何形狀,無需樑柱,幼細的鋼纜便足以支撐起30米乘30米的玻璃結構。而通往南、西、北三翼的玻璃金字塔貫連各個展廳,增加了參觀路線的流動性,如此簡潔而精妙的設計,讓貝聿銘當年即使面對一片批評聲,依然可以逆風而行。玻璃金字塔落成以後好評如潮,而翻新後的羅浮宮設計亦成為聞名遐邇的經典。

奧賽博物館:新舊並行

奧賽博物館。(hnmuseum.com)

一座荒廢的火車站竟能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博物館?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便是一例。該建築於二十世紀初時本為地下鐵道火車站,後來二戰時期一度變為士兵收容所、停車場和電影院。為提升功能,政府決定於一九七七年推行改建計劃。

計劃由意大利建築師Gae Aulenti操刀,將原本的客運月台拆卸,變成左右兩側的獨立展廳,同時保留了建築物的局部原貌,包括拱形的玻璃屋頂。日光投射到半朦朧的玻璃,化作輕淡柔光,讓放置於中央通道的雕塑晦明有致,如畫如詩,各展廳區域配合藝術品的材質特性,或暗或亮,令參觀過程宛如一趟光影之旅,充滿樂趣。

巴黎旅行必去景點奧賽博物館(IG@museeorsay)

遊客走過低層通道,來到上層的特殊展館,便能一窺鎮館之寶——梵高和莫奈的名作,而從高層的塔橋上,可以俯瞰整個博物館的地面,更為這趟旅程的收結添上難忘一筆。

巴黎聖母院:建築的精神價值

被大火燒毀五年半之後,巴黎聖母院重開。(Reuters)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Notre-Dame de Paris Cathedral)八百多年來坐落於塞納河邊,見證歷史興衰。二零一九年,當躥騰的火舌吞噬聖母院的外牆、玫瑰窗,甚至連歌德式建築的尖塔也頹然傾落,刺碎了民眾的心。當時幾乎全市消防員全力協助撲火,可幸教堂最終不致倒塌。巴黎市政府在籌劃復修教堂的初期,曾提出舉辦設計比賽,徵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將現代元素融入這座古建築。然而,市民最終還是期望教堂能恢復原貌。建築並非只是木塊磚瓦的湊合,當建築、人與地方產生連結,便能進駐人的心靈,化作無可取替的風景。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