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劉家琨獲2025普利茲克獎建築獎 5個經典作看得獎原因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建築/普利茲克建築獎】2025年3月4日,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評審團宣佈,本年度獎項得主為中國成都建築師劉家琨,使其成為繼王澍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建築師,也是繼貝聿銘之後第三位華人得主。

劉家琨(照片由凱悅基金會/普立茲克建築獎提供)

普利茲克獎評審團形容其作品「擺脫了任何美學或風格的限制,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並稱讚他「通過建築凝聚社區,激發人文關懷,並昇華人類精神」。劉家琨設計不僅注重功能與美學,更強調建築與自然、文化、社會共生關係,以現代建築語言重新詮釋傳統。以下我們將詳細介紹劉家琨五個經典作品,來看看他作為建築師核心思想和設計風格。

1. 西村大院

劉家琨作品西村大院(陳忱/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西村大院(亦稱西村·貝森大院)位於成都,是劉家琨對城市綜合體設計大膽嘗試,同時是他最著名建築作品之一。它以中國傳統四合院為靈感,突破四合院封閉形式,創造出兼具私密性與開放性現代化社區,涵蓋居住、商業、文化與公共活動空間。普利茲克獎評審團稱讚其作品「為我們呈現出全新日常生活場景」,西村大院正是這一評價最佳例證,並於2016年入選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館。

劉家琨作品西村大院(淺深攝影/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西村大院建築群以庭院為核心,圍繞中央公共空間排列,大、中、小竹林院落層層相套,整體佈局強調內外流動性,也透過結構呼應四川盆地風景。與傳統四合院不同,劉家琨在設計中加入連廊、平台與開放式綠地,模糊建築邊界,鼓勵人們互動與共享空間。

劉家琨作品西村大院(淺深攝影/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劉家琨從共生的角度重新審視密度的基本原則,給出了一個能夠平衡相互矛盾需求的設計巧思。透過成都西村大院等革新性的項目,重塑公共空間和社區生活的典範。
普利茲克獎評審辭
+6

西村大院設計具備「應變能力」,不同功能空間可根據需求調整,使建築適應不同時期使用需求。同時他在大院屋頂設置一條架空休閒跑道,方便跑步和騎車人群,也為建築帶來動態活力。建築材料以混凝土和鋼材為主,但通過磚牆、木材等細節設計,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韻味。

2.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劉家琨作品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攝影:畢克儉/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四川成都郊外,則能看到劉家琨對佛教石刻藝術的建築詮釋。建築選址環繞著大自然,而他就選擇了粗糙的混凝土和石材作為主要建材,簡潔幾何形式使建築顯得古樸莊重,與佛教石刻歷史厚重感相得益彰。

+1

內部空間設計充滿敘事性,參觀者步行中經歷光影變化,體驗豐富空間層次感。自然光從天窗與牆面開口傾瀉而下,隨陽光變化,建築內部氛圍不斷轉換,這種「時間與空間對話」正是劉家琨設計核心理念之一。博物館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彷彿從土地中生長,體現劉家琨對建築與自然共生關係深刻理解。

劉家琨作品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攝影:畢克儉/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劉家琨在現有的文化和社會資源基礎上,加入自然因素,在既有景觀中創造出新的景觀。從西村大院到瀘州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再到成都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建築環境和自然環境相互依存,遵循了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和傳統。
普利茲克獎評審辭

3. 胡慧姍紀念館

劉家琨作品胡慧姍紀念館(Iwan Baan/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胡慧姍紀念館是劉家琨為2008年汶川地震中遇難15歲女孩設計紀念館,位於成都市大邑縣汶川地震博物館旁小樹林中,建築面積僅19平方米,是劉家琨面積最小作品。

胡慧姍生於1993年,卒於2008年,曾是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鎮聚源中學初三一班學生。劉家琨回憶表示,到災區考察時,「被胡慧姍母親劉莉珍藏女兒臍帶乳牙細微具體,和父親胡明堅強、驕傲所震撼」,決定為胡慧姍建一所紀念館。

在成都胡慧姍紀念館的設計中,他理解到身分認同關乎集體和個人的記憶,巧妙地將個人視角提升為場所營造的基本要素,喚起心靈層面的共鳴。
普利茲克獎評審辭
劉家琨作品胡慧姍紀念館(Iwan Baan/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這座小型紀念館設計以小女孩生平故事為主題,外型模仿救災帳篷,內部用災區常見紅磚鋪地,勾起人們對地震集體記憶。紀念館內部墻面用女孩生前最喜歡粉紅色粉刷,掛上書包、筆記、羽毛球拍、小梳子等物品。屋頂開了一扇小天窗,有時會看到一束陽光正好照亮一張空凳子,提醒人們生命脆弱與珍貴。

劉家琨作品胡慧姍紀念館(Iwan Baan/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家琨建築官網如此寫道:「這個紀念館,不只是為一個普通的女孩,也是為所有的普通生命。」

3.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劉家琨作品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姚力/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是以展示與傳承御窯金磚文化為主題專題博物館。金磚是中國明清時期宮殿建築使用高品質鋪地方磚,劉家琨通過博物館設計,將這一傳統工藝歷史與技藝展現給現代觀眾。

劉家琨作品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劉劍/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他所設計的那些巧妙而令人難忘的博物館——例如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和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這些全新建築既是歷史記錄,也是基礎設施;既是景觀,也是非凡的公共空間。
普利茲克獎評審辭

博物館建築核心理念是將傳統磚窯意象與現代建築語言相結合,外觀由磚窯與宮殿綜合提煉而出,展現「御窯」精神內涵。此外,外牆通過開窗與鏤空結構,讓自然光線在不同時間段投射出不同光影效果,賦予建築動態美感。

劉家琨作品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家琨建築/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博物館主館以外,周邊蘇州陸墓御窯遺址公園亦由劉家琨負責設計。他在公園中保留整窯、半窯、殘窯等多種狀態窯,讓參觀者直觀感受金磚製作歷史場景,同時多方面了解窯構造與金磚生產過程。博物館建築群使用各種磚料構築,層層烘托金磚,使博物館不僅關於金磚,同時成為一部從古至今磚編年史。

5.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

劉家琨作品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大樓(攝影:畢克儉/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樓位於四川美院一片不規則場地內,體現劉家琨因地制宜建築智慧。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積超過了基地允許建築佔地面積,於是劉家琨將教學樓上部量體向外懸挑,盡可能拓展頂層可用面積,展現他對空間最大化利用。

劉家琨立足當下,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處理,甚至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全新的日常生活場景。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築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慧。
普利茲克獎評審辭
劉家琨作品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大樓(攝影:畢克儉/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建築外觀以鐵鏽色調為主,與附近紅色教學樓與廠房相呼應。設計充分考慮重慶炎熱氣候,在日曬強烈西面與南面採用雙層空心牆體,實現最大程度通風,也提供陰影。劉家琨在設計中還保留了重慶傳統砂漿抹灰工藝的漩渦紋理,刻意不進行打磨,展現建築材料真實質感。建築局部採用的灰色鏽蝕鋁板,更是由版畫系學生自製,大量運用對本土廉價資源之餘,為建築打造符合雕塑系粗獷凝重氣質。

劉家琨其他作品——

+4

除上述幾個建築以外,水井街酒坊遺址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鐘博物館、諾華上海園區C6樓、文裡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二郎鎮天寶洞區改造等項目同樣是劉家琨知名作品,有興趣讀者,不妨到其建築事務所官網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