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魯金掌故聊不完!《香港社會掌故叢談》宏觀香港社會長成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探索,一快一慢的結合,衍生出一本《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細說香港社會成長的流動與變化。香港著名掌故大家魯金(1924-1995),致力擴闊香港掌故的談論空間和可能,繼《香港歷史掌故叢談》探究鮮為人知的秘史,與《香港民生掌故叢談》發掘周遭有趣史事之後,《香港社會掌故叢談》作為第三部曲,不同於前作深入民間觀察,反而將歷史鏡頭拉遠,宏觀香港社會的長成作記錄。
文:鄒傅仁

《香港社會掌故叢談》(香港三聯)

書名:《香港社會掌故叢談》
作者:魯金
出版社:香港三聯
書號:ISBN 978-962-04-5333-5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龍津義學的正面(香港三聯)

所謂記錄,一般在乎內容的真確性。掌故雖則圍繞著歷史人物、社會風俗以及典章制度等傳聞,傳聞或有事實的偏差,但在正統歷史出現以前,這些掌故保存了社會早期前人事跡,所以有一定的故實所在。魯金書寫許多掌故文章,除了以話題取勝,亦注重充實掌故的可信性。開卷首篇〈香港的人口結構〉從政府統計處的人口調查材料出發,配合年報、年鑑數據資料佐證,評估香港人口結構與未來兩性發展,內容甚具資料性;接著的〈香港早期的教育面貌〉更要縱觀教育相關的法律條文、教會史書,將本地早期學校校史拼湊出當時香港教育生態,箇中的文獻整理功夫甚為艱巨。以上內容可證魯金並非道聽塗說之流,他對資料整理的努力使掌故踏上了歷史舞台,引起讀者關注。

1978年香港人口估計表(香港三聯)

「社會」一詞,本身蘊涵了人類聚居環境相關的一切物事。《香港社會掌故叢談》既然以社會角度書寫掌故文章,題材自然多元全面:有上文提及的人口和教育層面,也有從幣制、稅收及銀行擠提等角度呈現本地經濟發展,亦有論述治安問題、官員貪污以至區議會的成立來反映政局穩定程度,另有淺談香港和內地早期的邊界歷史和衍生問題(例如邊境宵禁及非法移民等),在在對於如今回歸後的香港社會,定有借鑒作用。

香港第24任總督戴麟趾(Sir David Trench, 1915-1988)(香港三聯)

若讀者循著魯金所呈現的社會軌跡走一趟,會發現掌故內裡強調歷史脈絡和時代變遷,根據本書篇目便已清晰可見。例如〈戴麟趾時代的回顧〉概括著香港第24任總督戴麟趾(Sir David Trench, 1915-1988)在位期間(1964-1971年)的表現,從銀行擠提風潮掀起、百子里塌樓等社會事件,精準提出其處事缺點,轉而以當下位置思考改善本地生活水平之難;而最後一篇〈調景嶺的變遷〉已顧名思義,不但講述調景嶺的前世今生,背後由於國共戰爭,造成多位難民、軍人南移到港,成為調景嶺的轉捩點,由難民營發展成甚具規模的社區,如此滄海桑田更教讀者感嘆,如今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是如何長成的。

1950年秋,居民開始疊石建屋,以調景嶺為家。(香港三聯)

聊不完的香港掌故,總有聊不完的魅力。能讓一眾掌故家一再而再地,發掘那趣味盎然的傳說秘聞,香港歷史既多元又複雜,不光是魯金一等的掌故家,有待未來更多讀者,一同探索那未被發現的幽微角落。

(文章由香港三聯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