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的米高安哲羅 帝國的御用建築師——希南|廣東話去旅行
在伊斯坦堡的天際線上,一座座山丘上宗教建築的圓頂和尖塔,烙印下這座城市獨特剪影。土耳其經歷不同年代的政治變遷,留下各個輝煌時代的文明傑作,至今仍然照耀着這座千年古城。《廣東話去旅行 -- 土耳其篇》第六集香港電台主持泳怡與奧米繼續遊歷伊斯坦堡,發掘文明頂峰的要隘。
文:Janice|圖:香港電台
海峽明珠:少女塔
公元前667年,來自希臘的殖民者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戰略位置上建立了拜占庭(Byzantium)坐擁天然良港,控制著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要道,很快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於這來往黑海與愛琴海的必經航道上,就有一座重要的城市地標少女塔(Kız Kulesi)正是泳怡和奧米在這集的第一站。
少女塔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位於距斯屈達爾(Üsküdar)海岸約20米的一個小島上,作為海關檢查站,管理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船隻及徵收稅款。東羅馬皇帝曼努埃爾.科穆寧於 12 世紀下令在這個小島上,拉起了一條從這座塔延伸到歷史半島上另一座塔的鐵鍊,控制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進出。除了海防哨所、海關檢查站,少女塔亦於不同時期用作檢疫隔離站、燈塔、無線電站等。這座古老的燈塔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動人的傳說。為人熟悉的就有希臘神話版本與鄂圖曼傳說兩個版本。這座承載著歷史、傳說與愛情故事的古塔,永遠是伊斯坦堡最迷人的風景之一。
建築瑰寶:走進大師希南的伊斯坦堡
1453年,年輕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此後,鄂圖曼帝國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新的文明,將伊斯坦堡打造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中心。鄂圖曼時期保留至今的建築地標,許多都出自同一位建築大師之手——希南(Mimar Sinan)。他被譽為鄂圖曼帝國最偉大的建築師,作品不僅改變了伊斯坦堡的面貌,更見證了土耳其文明的黃金時代。
希南原本是一名軍事工程師,在征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建築經驗。當他被任命為宮廷首席建築師後,開始了他輝煌的建築生涯。希南一生設計了超過300座建築,包括清真寺、學校、浴場、醫院等。他的作品遍布鄂圖曼帝國的領土,但最重要的建築大多集中在伊斯坦堡。他善於將伊斯蘭建築傳統與拜占庭建築風格融合,創造出獨特的鄂圖曼建築語言,更有許多項目至今仍在使用中,泳怡和奧米來到的馬格洛瓦水道橋(Mağlova Aqueduct)正是其中之一。希南於羅馬水道上重新設計了伊斯坦堡的水道。為了增強水平力量的穩定性,希南更將橋墩加寬成金字塔形狀,形成一個既精巧又堅固的三維結構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希南的巔峰之作
在希南眾多作品中,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被認為是他最完美的傑作。這座清真寺是為了紀念鄂圖曼帝國最偉大的蘇丹蘇利曼一世而建。清真寺的建築風格莊嚴雄偉,同時又富有優雅的韻味。走進清真寺,最引人注目的是高53米,直徑大約27米的主圓頂。四根巨大的石柱將圓頂穩穩托起,創造出寬敞明亮的禮拜空間。希南亦非常注意聲學,他把小管子佈滿清真寺四周,讓領禱主持伊瑪目(Imam)的聲音傳到清真寺的每個角落,泳怡與奧米身處其中,就清楚聽到祈禱聲的清脆回音。有趣的是,希南還想出了用鴕鳥蛋來驅趕昆蟲的巧妙方法,這些鴕鳥蛋至今仍懸掛在清真寺內。
蘇萊曼尼耶清真寺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更是一個完整的社區中心。在清真寺周圍,希南規劃了伊斯蘭學校、私塾、醫院、救貧院等配套設施。這種綜合社區的設計理念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如今,蘇利曼一世、其妻子霍瑟姆蘇丹,以及建築大師希南本人都長眠於清真寺園區內。
土耳其浴: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土耳其浴集清潔、按摩與社交活動於一身,伊斯坦堡的土耳其浴場,不少有過百年歷史,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了土耳其文化的重要部分,泳怡與奧米當然不容錯過。近五百多年歷史的Zeyrek Çinili Hamam正是希南的作品,這座浴場名字中的Çinili,正是指瓷磚,現時負責人Koza指,經過十三年精心修復的古老浴場中,他們於瓦礫和灰泥中發現瓷磚碎片,才知道浴室內部牆身曾組大量使用16世紀專門為浴場製作的精美伊茲尼克瓷磚(Iznik)。他們更組建了自己的考古專家團隊,與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合作進行考古勘探,在浴室下方發現了一個拜占庭蓄水池,牆上刻有神秘的海軍大帆船塗鴉浴場。浴場內的博物館,就可以欣賞到這些藍白相間的瓷磚上繪有精美的伊斯蘭圖案,展現了鄂圖曼時期的工藝水平。
今天希南的建築作品,不僅是打卡熱點,更重要的是它們仍在發揮著原有的功能。泳怡與奧米在希南的建築中享受着土耳其浴,深切體會偉大的建築,不僅有令人驚歎的設計,更足以適切地服務於人們的需求。
港台電視31節目《廣東話去旅行——土耳其篇》由2月4日起,逢星期二晚上7時35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電視」同步播出節目及提供重溫。節目詳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antonesetravelogue_turkiye
(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